第929頁(第1/2 頁)
俗話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或許偏激,但卻可以顯示老百姓最樸實的心願。沒有戰亂,沒有顛沛流離,哪怕生活得窮一點、苦一點也是能夠忍受的。而且現在不僅不是窮苦,而是非常光明的前景,寬鬆優惠的政策使人們充滿了奮鬥的動力。
富國強兵,或許已經不太準確。現在朝廷提倡的首先是民富,其次才是富國強兵。也就是說,朝廷可能不會在諸如「強國」的名義下將老百姓口袋裡的錢掏了個精光,而是要「留財於民」,然後再追求國力和軍力的增強。
是國強了,民才富;還是民富了,國就強?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可能是要爭論很長的時間,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真理。但在朱永興看來,想讓人民盡全力支援政府,同心協力對付遇到的困難。這本身沒有錯。但貧窮的「人民」又能拿出什麼來支援政府呢?即便是奉獻了「青春」、「終身」恐怕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從另一個方面講,國家是什麼?國家是人民組成的,是每一個「小我」,也並不是什麼虛幻的東西。國家強大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保護每一個公民,讓人民安居樂業。為了國家的強大暫時犧牲「小我」的利益是可以的,但若要求「小我」長時間地奉獻而沒有相應的回報,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國強是民富的保證,民富是國強的基礎。這麼理解應該是沒錯吧?國家的強大要建立在民富的基礎上。靠統一「思想」達到的強大就好比吃了興奮劑的運動員,是暫時的,畸形的。
這樣的結論已經從南方,以及北地的光復和重建中得到了證明。老百姓富了,他們更願意為了保住現在的利益和安定的環境支援國家。其實要是仔細分析研究的話,便可以看出,明軍的節節勝利是離不開民眾的廣泛支援和幫助的。
……
明君?盛世?朱永興對此並不認同,哪裡有滿足於只要老百姓餓不死的明君,哪裡又有光吃地瓜土豆的盛世?
當然,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限於財政的緊張,朱永興也只能耐下性子,慢慢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但實際形勢的變化,卻要出乎他意料的樂觀,財政問題的緩解比預期要提前了很長時間。
這主要得益於百姓求治心切、充滿幹勁的勞作;得益於商貿的發展,又促進了銀行業務的開拓;得益於侵略戰爭的順利,掠奪了大量錢糧物資;得益於王朝新立,官吏還大多廉潔肯乾的精神……
第一百五十五章 無題
恢復重建的度比預期要快很多,這使得財政緊張的情況大大緩解,但也只是有更多的錢可以投入到建設和展領域,比如治河、興修水利、鋪路架橋等民生方面,比如加強軍隊的裝備、充實前線駐軍的物資倉庫等等。
所以,國庫遠稱不上充盈,更沒有多餘的錢來揮霍。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綜合國力則在不斷增長,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朱永興別的地方可以節省,對治河,以及在各地建造光復戰爭紀念碑、紀念館,卻在儘可能地拔款支付。
治河,這是百年大計,關係到沿河千里的百姓的生產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安全,這項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之時才敢大筆投入的工程,就在朱永興的全力支援下,不斷地將籌措出的資金砸進去。
而戰爭紀念碑、烈士陵園,則是對整個民族的警醒,對流血犧牲的仁人志士的崇仰,給為國捐軀的烈士一塊安息瞻仰之地。
早在朱永興還在南京的時候,便曾大張旗鼓地修建烈士陵園,建造紀念碑、館,並親往奠基致詞,透過邸報。民眾們對此舉動有所深思,但看過致詞後,很多人又都有所感悟。
「這裡記錄著為國、為民族而戰的義士和官兵們的名字,他們為了反抗侵略獻出了生命,光榮屬於那些在戰鬥中犧牲以及遺體在烈火中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