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頁(第1/2 頁)
朱永興給王君植鋪好了路子,便命其退下。這才與晉、趙二王開始商議今後的行動佈署。儘管之前也有過粗略的計劃,但形勢已然不同,很有修改或完善的必要。
「我軍主力似可屯駐於洱海衛和彌渡,以犄角之勢衛護大理。」在鋪開的地圖上,晉王李定國開始講述自己的想法,「蒙化府(現巍山、南澗)、賓川也將派駐軍隊。以此為防線,保衛滇西。」
朱永興的手指在地圖上劃動,說道:「前哨呢,吾看可以接近南華和姚安,多爭取一些預警時間。等到元江戰役結束,這邊的牽制佯動便可以停止了。介時將道路全部破壞,給清軍的進攻增加困難。」
「吾看可以。」趙王白文選點頭同意,說道:「有幾個月的休整訓練,我軍便不懼清軍來攻。甚至可以轉守為攻。」
「是啊!」晉王李定國贊同道:「目前新兵尚不堪用,確需時間整頓訓練。」
「以戰代練如何?」朱永興若有所思地說道:「有一位兵法大家曾說過: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決不是單純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盾牌。只是防守,怕是過於被動。若是在防禦中也有進攻,就是在總的戰略上實行內線的持久防禦,在戰術上進行外線的戰役或戰鬥,是不是更好一些?」
對於朱永興的戰略、戰術、內線、外線等名詞,晉王李定國和趙王白文選已經瞭解。所以並不覺驚奇。仔細思索了一下朱永興所說的積極防禦概念,二王都把目光投注到地圖。尋找著進行外線作戰的地點。
「大姚如何?」李定國手指點著地圖,說道:「姚安、南華亦可,使清軍時時凜懼,不敢輕動。」
「兩位王爺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用兵,大戰謹慎,小仗常有。既使清軍凜懼,又可試探出其弱點。」朱永興不想現在就做出判斷,便轉到另外的軍事問題,「入蜀拓展或以滲透為上,先以少量精兵入永寧府。建立一穩固基地,再逐漸運糧增兵遷民,或向北,或向東,拓展地盤。」
「當年忽必烈是沿著甘陝、蜀地、滇省進軍,欲迂迴滅南宋的。」李定國思索著說道:「殿下欲反而行之?」
朱永興模稜兩可地笑了笑,並沒有直接回答。入蜀地拓展,還可與夔東十三家會合,擊破清廷的長江防線。但大西軍與大順軍素有嫌隙,他便不想過早提出這個設想,以免李定國或白文選不積極地向蜀地拓展。
趙王白文選對此沒有什麼意見,說道:「鎮朔伯吳三省的三千人馬已在麗江,待糧草齊備,便可調木氏土兵助戰,北進永寧府。」
「清廷在蜀地兵力不多,統治亦未穩固,此時開闢戰場,時機甚好。」晉王李定國也表示了贊同,並主動請纓,「待滇省局勢穩定,吾願率大軍入蜀作戰。」
朱永興愣了一下,李定國的這個決定讓他感到些許意外,離開滇省,難道他不管在緬甸的永曆和小朝廷了?
「當日西撤的措置失當,致留守川南的部隊士氣喪失。且眾將內部不和,自相攻殺,後而降清,川南遂不守,皆吾之過也。」李定國有些沉痛地說道:「本王一直心中耿耿,值此機會,願將功補過。」
「晉王過於苛責了。」朱永興出言安慰,但也就順水推舟,算是把入川的任務交給了李定國。
四川因連年戰亂,人口大減,最嚴重的地方是川北、川西各地,邑民之存者僅十之二三。川中因為兵事頻仍,以致田畝荒蕪,宿糧無積,饑荒嚴重。這是清軍不可能大規模駐軍並大範圍佔領的原因,同時也是明軍拓展的困難所在。
後勤供應是重中之重,入川之後的戰事倒在其次。滇西新復,秋收剛過,再有暹羅的援糧,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大軍馬上入川顯然還是很困難。李定國和白文選也深悉此點,所以,對朱永興以小規模部隊進行滲透,先立基地的計劃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