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正德(嘉靖)(第3/5 頁)
,世界範圍內的自然災害開始增加,世界人口增長速度開始降低。
除此之外,趙貞吉、胡宗憲、高拱、徐階、嚴世蕃、俞大猷、海瑞等人相繼去世,政治上僅有張居正等人支撐。
隨著氣溫不斷降低,東北的水患日益嚴重,加上昔年的渤海勳臣逐漸丟失權力,東北輕工業南遷的話題開始出現,但被張居正否決。
嘉靖四十年,張居正病卒任上,享年七十六歲,諡號文正。
張居正病逝後,接替他的張四維以年事已高為由致仕,沈一貫擔任戶部尚書,趙南星為吏部尚書。
沈一貫上任後,隨即上《北事工業疏》,請求將北京以北的輕工業南遷氣候宜人的江南。
朱載坖陷入兩難,但看著北方輕工業入不敷出,還是咬牙同意了沈一貫的奏疏。
一時間,北京以北大小一千七百多家輕工業工廠開始南下江南。
這些工廠的南下,給江南地區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江南地區迎來了一段時間的繁榮。
相比較江南的繁榮,北方的許多百姓只能投身重工業來保障生活。
嘉靖四十六年,失去輕工業後的北方開始偏向農場經濟,可不斷降溫的氣候讓農業產量不斷降低。
為了解決問題,朱載坖令朱翊釴監督太學,解決糧食產量問題。
相比較地大物博的大明,西洲諸國就沒有那麼好的環境了。
隨著農牧業遭受氣溫降低的打擊,加上沒有美洲為其解決問題,西洲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爭奪資源的戰爭中。
場戰爭是西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
隨著大明朝和西洲的不斷接觸,西部沿海諸國和東部國家都能在與大明的交流中獲得新的科學思維和理念,而位於中部的神聖羅馬帝國則是陷入了僵局。
隨著時間推移,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一場瓜分神聖羅馬帝國和內陸國家的大規模西洲戰爭爆發。
戰爭基本上是以瑞典、丹麥、波蘭—立陶宛這些大明屬國為一方。
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
奧斯曼為一方,而英國、法國、葡萄牙三國保持中立。
戰爭在嘉靖四十九年(1610)爆發,由於忌憚大明,神聖羅馬帝國對北邊以防守為主,而對奧斯曼則是互相攻伐。
對於西洲的事情,大明並不在意,因為大明有著自己的內部問題需要解決。
自張居正病逝,沈一貫上位後,沈一貫大量重用與自己同籍的浙江官員,而他們也被詬病為浙黨。
嘉靖四十九年,沈一貫以人口劇增為由,乞請增加科舉進士席位。
這一奏疏得到了海外諸多官員的贊同,他們建議分“南北中外”四卷,每捲進士席三百人,合計一千二百人,但被沈一貫否決。
沈一貫認為,應該以人口來論數量,南卷應該四百位,北卷三百位,中卷四百位。
這樣的做法,讓海外諸多官員不滿,他們以趙南星為主聚集,常在燕山的會館交流,因此也被人稱謂為燕黨。
嘉靖五十年四月,戚繼光去世,享年八十三歲,追封淮國公,太子少保,諡號武穆,其子戚祚國承襲爵位。
戚祚國自知自己沒有統領西部戰線的能力,故此請辭大將軍職。
朱載坖聞奏疏批准,令六十三歲的李如松接替戚繼光,繼續鎮守西陲。
嘉靖五十四年。由於商人哄抬糧價,加上大食、波斯地區常平倉虧空多年,大食與波斯地區爆發叛亂。
李如松率軍鎮壓當地叛軍,但由於地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