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收(第2/3 頁)
唯美,也很心酸。
很快拍完,蘇雅先和李父問好,完了就開始採訪幾位專家,邊採訪邊記錄。而李昭這時也走到自己老爹身旁,問好後問道:“爸,今年的產量情況怎麼樣?我看剛剛已經在稱了。還有蘇雅現在採訪的那幾位我沒見過,他們是什麼人啊?”
產量情況是李昭比較關心的,要知道這時還沒有用化肥,主要上了蚓土,李昭很想知道效果怎麼樣。以前由於蚯蚓養殖的規模比較小,蚓土也少,使用面比較小,用了之後有效果,但沒有經過大田試驗,效果怎麼樣,不好說。
李父聽到是問這個,也很高興,說到:“那幾位啊,他們是農業部的人,來看生態農業效果的。我們一起做了對比,使用蚓土的田,今年應該不錯,明顯比沒有用的長勢要好,剛剛大致稱了一下,估計能比沒用蚓土的多上一百多斤。”
“使用量最大的幾塊地,長得最好,可能產量能達到七八百斤,這是從來都沒有過的。聽專家說,基本上快要趕上用化肥的地了,咱們一畝地可比用化肥的少了十幾塊的投入。”這個說的還真對,這個時代化肥價格可不便宜,最便宜的是碳銨,基本十塊左右一袋,硝銨和尿素更貴,一個十幾塊,一個二十多。
李昭一聽,這已經很接近後世的產量了,要知道,在有化肥和農藥的情況下,普遍的玉米產量也不過是一千斤左右,如果能保證玉米產量都達到八百斤,那絕對是巨大的進步,怪不得農業方面的專家要進行那麼細緻的統計。
李昭回道:“這產量很高啊,咱們後面規模起來後,估計大部分田地的情況都能達到這種程度,這就基本上算是多了將近兩成的產量了。”
要知道這個時代,糧食產量普遍都是比較低的,玉米五六百斤是常有的事。一畝地能多打一百多斤糧食,那是什麼概念,那是能多養活上億人口的大事啊。所有田地如果都實現這樣的效果,那消除飢餓就在眼前了。
聽到這個喜訊之後,李昭知道,蘇雅的新聞穩了,而且自己的生態農業構想也穩了,以後絕對會是所有人都爭著實施。沒有什麼會比這實實在在的資料更有說服力,更沒有什麼比這實實在在的糧食更有號召力。
看了看蘇雅那邊的採訪,李昭又問道:“新農機現在是什麼情況?我看咱們這到了二十臺,效果怎麼樣?”李昭也是希望新農機能順利落地。
李父看了看李昭,笑著說道:“就知道你會問這事,效果當然好了,比用木頭做的輕便多了。現在牛全部用來耕田,播種全部用人力完成,速度比以前快多了,用相同的人,相同的牛,配上新農機,每天最少可以多播種三成地。”
李父一說到這裡,就是樂呵呵的,這是自己兒子搗鼓出來的,今年李家村的秋播肯定能夠超過千畝,加上這半年積攢的蚓土,明年豐收基本算是比較穩妥的了。自己這個村長算是當得稱心如意了,現在基本都不用自己怎麼說,村民的幹勁那都是發自內心的,大家都知道,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李昭這時又問道:“前不久咱們不是商量著借一臺拖拉機過來嗎,怎麼沒看到?”讓拖來機過來耕田,也是李昭想讓村裡看看有拖拉機的好處,為以後推動機械化種植做準備,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現在沒有看到,還是挺疑惑的。
聽了李昭的問題,李父說道;“拖拉機要晚幾天才能來,到時候不是來一輛,估計是輛一起,咱們這兩天把玉米收完,把地晾一下,到時候全部用拖拉機耕種。現在豆田不多,我就沒讓拖拉機過來,既然要讓村民們開開眼界,那咱們就一次弄個大陣仗,正好有對比,也好堅定他們買拖拉機的決心,不是嗎?”
李昭聽了,嘿嘿一樂,豎起大拇哥道:“薑還是老的辣,這次讓他們見識了拖拉機的厲害之處,等村裡有了資金,那推進機械化就算是板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