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頁(第1/2 頁)
見求和如此順利,陳覺如釋重負。
隨即,柴榮詔令配合出兵的吳越、荊南將軍隊撤回,賜給吳越絹帛三萬匹,荊南絹帛一萬匹。又下詔賞賜南征將士,安撫淮南百姓。詔書中說:&ldo;侍衛諸軍及諸道將士各賜等第優給。應行營將士殉於王事者,各與贈官;親的子孫,並量才錄用;傷夷殘廢,別賜救接。淮南諸州及徐、宿、宋、亳、陳、穎、許、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稅物,並於除放。&rdo;俘獲的南唐士兵,也予分批釋放。
是年四月,柴榮從揚州北返。
後周徵南唐之戰,自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始,到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結束,歷時兩年四個月。雖然耗時不短,但戰果可謂輝煌。南唐在長江以北的土地共十四個州、六十個縣全部為後周所有。自唐末楊行密割據江南,建立南吳以來,中原王朝對淮南屢次用兵均鎩羽而回,唯有柴榮,雖歷經艱險,卻終成大功。平定淮南,南唐臣服,這對柴榮意義重大。這意味著中原以南,再無與後周公開對抗的割據政權,他的後顧之憂得以解除,終於可以擇期北伐,為收復燕雲十六州作全力一搏。
而失去江北十四州的南唐則從此一蹶不振,由足以影響天下大局的江南一霸淪為地區性小國。南唐最主要的產鹽地泰州海陵被納入後周版圖,更令其雪上加霜。為了此事,李璟曾懇求柴榮送還海陵以供應江南食鹽,柴榮當然不會答應。柴榮的理由很充分:&ldo;海陵在長江北岸,南、北官吏豈能交錯雜居?&rdo;但答應每年撥出三十萬斛鹽供給南唐。如此,後周死死扼住了南唐的命脈,令南唐上下再不敢生對抗之心。以至於南唐朝中那些曾經的主戰派們,如今說起後周,都口稱&ldo;大朝&rdo;,儼然已徹底臣服。歷史從不會同情弱者,失去淮南十七年之後,苟延殘喘的南唐最終亡於北宋皇帝趙匡胤之手,空留下後主李煜的千古名句:&ldo;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rdo;
回到開封,柴榮立刻一頭扎進千頭萬緒的政務中。他的目標已非常明確,用儘可能短的時間恢復元氣,增強國力,儘快發起收復燕雲十六州之役。
此時,開封新城的建設已基本完工,柴榮經營城市、重商富民的策略初見成效。隨著開封城規模的日漸擴大,人口的逐漸增多,汴水通航的日益便利,已初現&ldo;工商外至,絡繹無窮&rdo;之景。官府甚至在汴水邊建起巨樓,專用於物流商貿,歲入數萬計。
既然擴城迎商如此順利,柴榮把目光又轉到農業生產上來。自唐末以來,由於戰亂頻繁,人多逃亡,出現諸多荒田。為了恢復農業生產,歷代皇帝都曾下詔,鼓勵農民開墾荒田,多種廣耕。但地方官吏們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一旦農民們在新田種上莊稼,立即增加稅收,同時向朝廷虛報瞞報田畝數,從中盤剝,中飽私囊。吃了大虧的農民再也不敢響應號召開墾新田,田地愈發荒蕪。為此事,中書舍人竇儼曾多次上書,請求朝廷改變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藏糧於民。在柴榮看來,公平與誠信是恢復農民信心的關鍵,他必須從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十月,柴榮下詔,解散淮南各州的鄉軍,放歸故里從事農業生產。同時,頒行《均田圖》,派官吏巡行各州,丈量土地,核實田畝,均定稅賦。為了進一步減輕農民的負擔,柴榮又下令撤銷負擔地方官員俸祿的所謂&ldo;課戶&rdo;、&ldo;俸戶&rdo;,各級地方官員的俸祿一律由州縣統一開支。
柴榮的做法擊中了要害。很快,各地巡查土地的官員紛紛回報,發現地方增收田賦卻又隱瞞不報的農田甚多。僅開封府便核查出瞞報田地四萬二千餘頃,幾乎佔原有田地的一半。柴榮下令,開封府減免租稅三萬八千頃,其他各地查出的田地,依此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