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4/5 頁)
,如此舉得以推廣,可解百姓食糧的大問題。”
接著又看了紅苕地,三百畝,只見一片碧綠的原野,丘壟成行,隴上有的開裂,管世敦隨手用鋤頭刨了一窩,用手一提,大大小小的長了一大坨,高知縣接著提了提說道:“怕有四五斤囉。”
管世敦摘了個大的,用鈸鐮削乾淨,再剝下一片,請知縣品嚐,知縣一嘗,甜甜的,脆脆的很可口。
世敦對身邊的一個小男孩說了幾句,小男孩離開了,管世敦說道:“知縣大人,紅苕種好了,畝產可達二千至三千斤。”
高知縣無限感慨的說道:
“農乃國之本,糧乃民之本,管世敦,你為國為民做出表率,我要感謝你,秋收時節,一定要通知我,我要把全縣鄉長里正叫來,讓他們看看,什麼是為民造福,什麼叫體恤百姓。”
中午,在龍沛瀟的祿星院擺了幾桌,給高知縣接風,也接待鄉里保甲和四家大小,入座後,每人面前有一大一小兩個碗,大的裝的是包穀,小的裝的是紅苕,管上可宣佈,這是讓大家嚐個新。
高知縣讚道:“如此清香可口,又能填飽肚子雖不是山珍海味,但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強,因為現在窮苦百姓如解決了口糧問題,我這個父母官也好當多了。”
他告訴上可:“我要大力向全縣推薦,推廣紅苕和包穀。管上可,秋收後全部留作種子,除了你們自用的外,全賣給四鄉百姓,讓全縣普遍的種起來,爭取我縣首先成為路無饑民的縣。前明就是這個問題沒解決好,老百姓造反了,他就垮臺了,我朝一定要注意解決這個問題。”
管世敦插話道:“朝廷已經下詔推廣這兩種糧食作物,以解決百姓的口糧。”
高知縣:“我朝聖明,皇上聖明。”
很快便到了流火七月的收穫季節,管世敦與管上可大爸及三位兄長商定收割時間,他去城中與父親和龍會長一道,備了請柬,恭請高知縣大人光臨,特選了祿星院前面一塊大田做包穀首收示範之地,特在門樓外竹林過道中為知縣和眾來賓安了座位。
那天,知縣坐著轎子,四鄉的里正鄉長一大群,來到看臺席上,外面驕陽似火,竹下涼風習習,備有茶水,管上可請了一百名幫工,高知縣一聲令下,一百人進入包穀地,開始掰包穀,一百畝地,一百人掰的掰,運的運,堆在祿星院的院壩上,皆從來客的面前經過,龍沛霖兄弟陪著知縣,管上可兄弟陪著四鄉來客。正午時,百畝大田的包穀掰完運完。高知縣在龍氏兄弟的陪同下,回到祿星院的正廳中,看過秤。上坪村的鄉親齊來幫忙,去掉包在外面的殼葉,一行十杆大秤同時稱,十三萬六千斤,平均畝產一千三百六十斤,管世敦向知縣彙報了稱的結果,總量和畝產,說道:“高大人,如果掰成包穀子,可達畝產一千一百斤。”
當場稱了十三斤六兩,掰下包穀粒,一稱果然有十一斤二兩。”
這一切讓四鄉來客信服。
管上可請大家到隔壁壽星院用午飯,特上了一個鍋裡烙烤的包穀粑,香甜香甜的。
管世敦問高大人:“包穀粑做百姓口糧可以不?”
高大人和諸位客人皆說:“可以,可以!”
席上每人上了一個紅苕,因為紅苕已收過了,管世敦告訴大家:“這種作物每畝可達兩千到三千斤,皆是好的食品,只是儲藏困難一些,要挖地窖,但至少可儲藏半年以上,它與包穀皆不擇地,被人們棄之不用的光山岩包包地皆可見縫插針的種起來,種幾窩包穀就可解決一家人一天的口糧。”
高知縣站起來說道:“今天我請四鄉的里正鄉長來,讓大家親眼看看什麼是包穀紅苕,親口嚐嚐它們的味道,我問大家麥子畝產多少,穀子畝產多少,穀子碾成米後多少,每畝最多三百斤,一般二百斤就不錯了,麥子更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