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告別(第1/2 頁)
永樂年間,明成祖靖難遷都之後,以直沽海運商舶往來之衝宜設軍衛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調緣海諸衛軍士屯守,設衛築城,賜名“天津衛”,隨後又添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以鎮守京畿海口。
永樂年後,明廷逐漸開始禁海,天津海貿幾乎斷絕,嘉萬年間日本一統,侵擾大明海疆的倭寇也逐漸消失,天津也失去了備倭的作用,天津便逐漸轉型為軍事後勤基地,漕運而來的南糧在天津集散,再發往薊鎮和遼鎮。
加之天津周邊有興國、蘆臺、豐財等六處鹽場,鹽業興旺,又有漕運帶來的無數南貨,天津在北方諸城之中可謂商貿繁盛。
滿清入關之時,天津兵備道原毓宗、副將婁光先等叛明降清,皇太極讓他們仍任原職以示安撫,這些漢奸安安穩穩當著清朝的官直到皇太極“病死”,多爾袞和代善等人開始抄掠山東、直隸等地的官紳家財準備逃出關外,天津的投降官將和富商也受到清廷拷掠,榨乾了所有財產之後,全家被拖到衛河邊,以“私通武鄉賊”的名義斬首。
到後來大熙開始對滿清發起總攻,水師集結兩百餘艘艦船攻打天津、試圖截斷直隸南部清軍逃跑的道路,清軍梅勒章京塔布喇領軍依託嘉靖年為防備倭寇而興建的大沽口備倭工事奮力抵抗,被大熙軍的戰船炮轟而亡,大熙軍自大沽口登陸,隨即光復天津三衛。
如今的天津早已不見了戰火的痕跡,反倒比往日更加繁榮,城池和港口都在擴建,道路也在擴寬,城外新建的倉庫、房屋、酒樓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一隊隊腦袋剃成光頭的清軍俘虜和臨時徵募的民夫正在大熙官員的指揮下疏通海河河道,建設河閘和大港。
一股股的商隊密密麻麻的順著官道湧進天津城來,大多帶著無數錢鈔,將天津各處的地皮價格炒得沸沸揚揚,天津的地價節節攀升,但依舊有不少商賈趨之若鶩,每個人都滿懷信心的想要大賺一筆。
滿清覆亡,大熙正式坐領天下,正式定都京師,改襄陽為陪都,遷都的各項事宜也在陸續進行之中。
大熙的各項政策,自然也逐漸開始在直隸、山東等地施行,廢衛並縣便是其中之一,各地衛所大多改幷州縣,只有天津特殊,三衛合併之後沒有設定州府,而是改為天津道,一如江南的上海道和山東的煙臺道、浙江的寧波道、福建的廈門道,由朝廷派員直轄。
天津直轄、疏通海河、興建大港,任何在商道上混飯吃的都能品出其中的意味來,朝廷直轄的幾道,全是已經開埠或未來要開埠通商的商港,天津自然也不例外。
天津還緊臨大熙國都,上百萬人口的城池、一座純消費的城市,是個多麼大的市場?需要多少商貨才能餵飽?天津日後商貿的繁榮,可想而知。
當然,海貿雖然是重利,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參與進去的,大熙雖然不限制商賈參與海貿,只要老老實實繳納關稅便能辦理牌照出海貿易,但單單是購買船隻的花費就讓不少商賈無法承受,還有船員、海上災害、海盜等問題,海貿獲利雖重,但風險極高、成本也高昂,到如今也只有鄭家這類有兵有船的實力派和豪商巨賈,或者大熙朝廷佔有股份的海貿公司才能玩得起。
所以大多數商賈都是盯上了開埠商港的配套建設,海商需得落腳、倉儲之地,船員要消遣之地,商貨亦要集散、中轉之地,只要買下一塊地皮,日後便能日進斗金,這些日子天津地皮飛漲,也就不足為奇了。
杜魏石如今就坐在天津港口的一家酒樓裡,看著街上洶湧的人群,搖晃著酒杯笑道:“海上飄個一年半載的,恐怕會日日夜夜懷念著這熱鬧的場景了。”
桌對面的毛孩向街上瞥了一眼,苦笑著為杜魏石倒酒:“杜先生,您何必走的這麼急呢?執政登基大典之後再走不行?弄得大夥都不開心,執政現在還在氣頭上,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