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3 頁)
日軍討伐隊途中休息。
日軍討伐隊在叛徒指引下偷襲抗聯營地。
攻佔抗聯營地的日軍向密營內窺視。
密營側面
密營背面
日軍在搜尋密營。
日軍拆毀密營。
日本軍官在抗聯營地前合影。
日軍在攻佔的抗聯營地門前合影。
林口為討伐日軍服務的慰安婦和鈴木在林口拍攝的照片‐‐本文所描述的討伐之後,日軍馬上發動了下一次討伐。
楊靖宇大戰肉彈十勇士
導讀:根據日方報導,被楊靖宇部抗聯打成蜂窩狀的日軍還能朝東方遙拜,高呼&ldo;天皇陛下萬歲&rdo;。
肉彈,並不是一種熟肉製品,而是日軍中發動自殺式衝鋒的意思。在強調精神作用的日軍中,在戰局不利或攻堅不克時,經常有狂熱的官兵全身掛滿手榴彈沖向敵人同歸於盡,被稱為&ldo;肉彈勇士&rdo;。
最早的&ldo;肉彈勇士&rdo;出現在日俄戰爭期間,但都是個別行為。在一次有關靖國神社問題的採訪中,筆者發現一份記載中提到,最早以批發方式出現&ldo;肉彈&rdo;的集體性陣前自殺,出現於1936年。當時,10名關東軍官兵在偽滿&ldo;東邊道&rdo;的討伐作戰中,陷入一支中國軍隊的重圍,發起自殺性衝鋒,全部被當場擊斃,日方將他們稱為&ldo;肉彈十勇士&rdo;,並將他們供奉于靖國神社。
&ldo;肉彈十勇士&rdo;?哦,看起來是一種勇號,跟大清的某某巴圖魯似的……
這篇記載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這支中國軍隊,按照時間推斷,只能是當時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東北抗日聯軍。由於鬥爭環境的艱苦,東北抗日聯軍的作戰經歷能夠保留下來的並不多,所以,能夠在日方的記載中看到他們的戰鬥,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可惜,這份記載中只有一個時間,1936年1月14日,沒有更詳細的資料。
因為好奇,我採取了一個笨辦法‐‐尋找當時的日本報紙。雖然肉彈這玩意兒在後來自殺成風的皇軍中不算新鮮,但第一次一下就冒出來10個,而且得了&ldo;肉彈巴圖魯&rdo;這樣的勇號,要是當時的記者不感興趣,那才叫奇怪呢。
可惜的是,在當年1月14日和15日的報紙上,沒有找到相應的材料。16日、17日,也沒有……
日軍在作戰中一貫有隱瞞損失的習慣,甚至為此不惜採取燒毀陣亡者屍體的手段,這一手在塞班島差點兒讓和他們打仗的美國兵發了瘋,難道這回的十個肉彈也讓日軍給燉了?
想想,覺得不大可能,因為這個&ldo;肉彈十勇士&rdo;既然是當時公開入祀靖國神社的,沒有理由不報導&ldo;肉彈是怎樣製成的&rdo;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36年1月18日《朝日新聞》&ldo;滿洲版&rdo;中,我找到了一篇標題帶著&ldo;肉彈&rdo;的報導。
這報導還是頭版頭條呢!
哦,理解了,這種稿子總得有幾天讓關東軍審查一下吧。
讓我更驚訝的是,在這篇報導中,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楊靖宇!
在東北抗日聯軍的作戰序列中,有&ldo;南楊北趙&rdo;的說法。南楊,即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楊靖宇;北趙,指抗聯第3軍軍長趙尚志,兩人均為抗聯優秀的領導人。
根據日方記載,這支殲滅了&ldo;肉彈十勇士&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