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六章 青黴素(上)(第1/3 頁)
青黴素的炮製其實很簡單,如果沒有章子俊的堅持,早就放棄了,這就是穿越者的金手指。
青黴素是由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在一九二八年偶然發現,亞歷山大在研究金黃色葡萄球菌時,不小心忘記將其中的一個培養皿蓋好,結果使其暴露在空氣中,在培養皿的中間位置出現了一塊黴菌,奇怪的是所有的細菌在周邊都死掉了,這就是所熟悉的抗生素。
那麼準備一筐快要黴爛的橘子,放到溼熱的地方,讓其長出黴菌,在表面形成一種綠色的絨毛,這種絨毛叫做青黴菌,這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真菌,也就是製作青黴素的主要原料,當然了不用橘子,用其他的蔬菜水果也一樣,此時這種東西可千萬不要讓皇帝吃啊,自己也別吃,有毒素的,一吃一個死,想要製作好,需要特製的培養基來培育,主要成分包括碳,氮,礦物質等,詳細點說就是葡萄糖,蔗糖,澱粉之類的東西,給青黴菌加點能量,也就是說讓青黴菌吃飽喝足,這個氮就用點酵母什麼的,主要是給青黴菌合成蛋白質。那個礦物質就不用說了,當然是加一點鈣啊,鎂啊,磷啊什麼的,那麼就有人要問了,穿越到古代沒有這些礦物質怎麼辦?那你就不能整點吃剩的骨頭嗎?裡面的主要成分就是鈣和磷。
經過反反覆覆的研究實驗,那麼接下去首先用掏米水加入酵母菌,用鈣組成的培養液,將青黴菌從橘子上刮下來,放入其中,放個七七九十三天,隨後將培養液用紗布過濾後倒入盆中,加入一點食用油,充分攪勻後,讓其沉澱,盆中的液體就會分成三層,依次為脂溶性物質,不溶於油和水的不溶性物質和溶於水的水溶性物質。拔掉木桶最下面的木塞,溶於水的水溶性物質就放出來了。這就是青黴素溶液。
接下去就加入一些草木灰,用木棒攪勻,倒入一點酸性溶液,也就是醋啦,青黴素本身就是弱酸性物質,因此不會溶解於酸,接著進一步幾次過濾後,就是高濃度青黴素溶液。
在古代沒有那麼高的成功率,所以要驗證,從受傷的病人上取一些濃液,放到有青黴素的白瓷碗中,蓋上蓋子放上一天,如果濃液周圍細菌大批死亡,那麼這一批製作出來的青黴素已經搞定了。
青黴素的成功製作,標誌著大明能夠徹底治癒細菌感染,開啟了抗生素時代。青黴素不僅為治療傳染病開闢了新途徑,還標誌著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新時代。它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極大地提高了治癒率,直接把大明的人均壽命提高了十年以上。
綏德府郭莊村大戶郭琦,成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弘治九年坐言官論劾致仕。
郭莊可不是一般的小村小落,而是二百多戶人家,人口千人建在溝茆中的堡壘村,被黃土丘陵和溝壑包裹其中,進村隘口建有城垛,村中大多是窯屋及地藏屋,從外面是看不到村落的,唯有幾棵百年老樹屹立其中,也是村民們曬糧,閒聊的場所,自成化五年郭琦考中進士後,村內就多了一座石牌坊,在牌坊邊上還建有幾間磚房,稱為文廟,可是卻供奉關帝像。
郭莊村內除了郭家,餘下全是郭家的佃戶,郭琦致士回家後,沒過上幾年後就得了一個很兇險的病,叫做發背疽,中醫稱為發背疽;從現代西醫的觀點看,是背部急性蜂窩織炎,引發壞死性筋膜炎,併發膿毒血癥,並感染中樞神經。
發背疽,不是一個小痘瘡疙瘩,而是非常兇險的,在古代簡陋醫療條件,很容易併發膿毒血癥,致死率極高。怪就怪在古代人很容易得此病,所以把得此病用罵人的話,背上長瘡不得好死之類。可見在古時身上長瘡就是死亡的開始。
古人為何多是“疽發背而死”,得此病的原因有許多,一,精神過度憂慮、恐懼、憤怒,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金黃葡萄球或溶血性鏈球菌,透過背部面板的毛孔侵入到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