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3 頁)
山陰有一位道土,養了許多白鵝,王羲之看見了非常喜愛,向道士購買。道士雲:&ot;為寫《道德經》(應為《黃庭經》),當舉相贈耳。&ot;要王羲之抄寫經文作為交換條件。王羲之愛鵝成癖,又是道教的忠實信徒,故欣然同意。他懷著虔減之心花了半天的時間,工工整整地抄完了經文,十分高興地&ot;籠鵝而歸&ot;。唐代大詩人李白根據這一傳說,先後寫了兩首詩。一首題為《王右軍》的詩: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
山陰遇羽客,愛此好鵝濱。
掃素寫《道經》,筆妙精入神。
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後來又寫了一首《送賀賓客歸越》的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若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道德經》即《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黃庭經》是道教一種經的經名,兩者是不能混同的。然而在流傳的過程中,將《黃庭經》誤寫成《道德經》了。
《晉書&iddot;王羲之傳》也有此錯誤,1李白在兩首詩中都寫換鵝,一首是&ot;掃1 [宋]程大昌《演繁露》:《換鵝是黃庭經》條。
素寫《道經》,一首是&ot;《黃庭》換白鵝&ot;。李白於天寶元年遊會稽時所寫的《王右軍》,當時可能是根據傳說,寫成&ot;道經&ot;。後來也許看到了換鵝的書法作品,知道這是《黃庭經》,所以天寶三年正月送賀知章時所寫的詩中寫成了&ot;黃庭換白鵝&ot;,以示更正。《黃庭經》是王羲之楷書的代表作,如今每當我們欣賞這幅名作時,尤感其氣韻高逸,筆致婉麗,李白&ot;筆妙精入神&ot;的評論並非溢美之辭。
(二)書扇濟貧
王羲之為官期間經常深入底層貧苦百姓中,體察民情。有一次在蕺山看到一個老婦賣六角扇2,這種扇子是用竹蔑編成的,為了製作和使用的方便呈六邊形,現在紹興一帶山村裡仍有用這種扇子扇風納涼。由於當地百姓普遍貧窮,雖然這種扇子非常便宜也無人問津,老婦憂心忡忡滿面愁容,王羲之看到這種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於是他找來筆墨在老婦出售的所有六角扇上都寫上五個大字。王羲之當時已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了,雖不能說是一字千金,但想求他的字也是不容易的,老婦人由於孤陋寡聞,有眼不識泰山,她被這位官人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得目瞪口呆。羲之便向她說明&ot;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ot;。老婦半信半疑照此辦理,果然人們爭相購買,六角扇銷售一空。第二天老婦又掮了一批竹扇來,再求羲之書寫其扇,羲之只好笑而不答了。民間傳說老婦還找到羲之家中要他繼續為她寫扇,羲之哭笑不得只好東躲西藏,傳說如今紹興市的&ot;躲婆巷&ot;就是他躲藏的地方。
蕺山南麓的戒珠寺,相傳寺址為王羲之別業,寺前有他的養鵝池和洗硯池。王羲之喜歡玩明珠,一天明珠不見,他懷疑是與他關係甚好的老僧所竊,老僧含冤而死。後來一隻鵝死了,宰殺後發現了那顆明珠,王羲之後悔莫及,決定舍宅為寺,以戒玩珠之癖。
(三)入木三分
傳說王羲之有一次走訪一門生家,不巧門生外出未能見到,此時羲之在門生的書房裡看到一張桌子,檯面光滑如鏡,潔白如紙,書案上還有一硯新墨,於是王羲之信手拿來一支毛筆,舐蘸了墨在桌面上急書揮寫,不一會字跡滿桌,王羲之便停筆歸去。門生的父親回到家中看到檯面上墨跡斑斑,火冒三丈,便責問木工誰敢如此放肆,木工只好照直說來。門生的父親令木工將檯面刨去一層,結果刨掉了三分還清晰地看到字跡。從此&ot;入木三分&ot;用來形容書法筆力遒勁雄健,比喻見解、議論深刻。
對於&ot;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