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子 我一直都是海利亞人(第1/2 頁)
黃循輝是一名小破站的up主,同時也是一名地理老師,因為備課的緣故,此時的他一點頭疼,兩眼昏花,腦海裡不停浮現出自己所看到過的那些關於地理、建築的書籍內容。
這段時間一直有一件事情,一直在困擾他,就是他突然就,作為一個老師,他突然感覺自己不會講課了。
主要是新教材地理的新教材是有一張,叫做地貌的觀察: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國首條鐵路幹線——京張鐵路。他在勘測八達嶺線路段時,發現該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車爬坡困難。
他巧妙地將線路設計成“人”字形,不僅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還成為我國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傑作。
“人”字形設計是怎樣降低線路坡度的?我們在觀察地貌時還應關注哪些方面呢?
教材上有一小部分所叫做觀察家鄉的地貌。
收集家鄉所在地區的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數字地形圖等)以及遙感影像、考察報告、論文等資料,透過以下步驟瞭解家鄉的地貌。
當然,這個是沒什麼難度,給學生放兩部短片,或者是拿個等高線比例圖給學生看一下,就行了。
可是令黃循輝頭疼的是第二個問題,開展實地考察,在考察路線上選擇合適的觀察點,進行地貌觀察並記錄。
透過著幾張的知識點講解,所以這章節才叫做地貌考察,考察,不實際考察能叫考察嗎?
當然,也不是說教材問題!
教材的編著想的是非常好的,老師們開開心心和學生出去春遊,帶著孩子們遊山玩水,知識也學會了,地理素養也完成了。
當就是有一個問題......
去不了!
此時的黃循輝的眼神中透露的一絲無奈的表情,先不說路費學校報不報銷是一個問題,出了安全問題怎麼辦。
當然,學校是可以以研學的方式帶學生出去,但也不可能把學生全都帶出去。
本地考察,黃循輝也不是沒想過,可問題是能考察出個啥啊!
當然,也不說自己所在的地方不好,有山有水,環境優美,空氣清晰,風景秀麗。
只是吧......
即便有河流,也被無數的水庫包圍,即便是高山丘陵,上面也是被各種覆蓋各種建築的山地了。
什麼也觀察不到....
就拿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來舉例吧,你能從你家對面的那棟高樓上找出我們所處的位置,還有這個位置周邊有哪些地貌嗎?
不能吧!
總不能說哪裡是一棟樓,這裡是棟樓,那邊那棟樓比這邊這棟樓高,透過這幾棟樓,我們可以得知,這裡的地形是側邊高,中間低....
開什麼玩笑!
當然,課標裡是怎麼說的,透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影片,識別3-4種地形,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看影片地貌的紀錄片,聽起來好像挺不錯的。但這不能叫觀察吧?
這特麼叫觀摩或者欣賞都比叫觀察靠譜,叫觀察,那不是開玩笑嗎!
什麼叫觀察?
起碼你得設身處地的離他非常非常近的距離,你才能叫觀察吧?
黃循輝只能搖頭苦笑,嘆息道:“算了,反正也不是高考需要的內容,跳過就行了,在不然放幾張圖片給他們看一下。”
也不知道是不是所以老師的通病了,遇到不是高考的科目,就會跳過,只講重點。
你說他課程趕啊,他高二就把高三的題目給講完了,你說他課程不趕,他高二就能講完高三的題目講完。
不是說自己擺爛,而是高考真用不到實地考察。
“算了,課備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