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從此,玄奘遍遊五印,廣學諸派經論。貞觀五年(631),玄奘到達中印度的伽耶城,前往當時印度最著名的那爛陀寺學習佛法。主持法師戒賢得知玄奘西行的目的後十分感動,對他甚是禮遇,還破例為他主講大乘佛教&ldo;瑜伽&rdo;學派的主要經典《瑜伽論》等,從聽者達千餘人。玄奘在寺五年,成為寺中解論經五十部的十人中之一人。後遍遊五天竺,將印度諸派各家學說包羅無遺。
當時有羯若鞠闍國戒日王在其都城曲女城設立大會,有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外道等6000餘人參加,有18國國王到會。大會以玄奘為論主,以玄奘所著溝通瑜伽、中觀二說之《會宗論》等為標宗。任人破難。但直到18後天大會結束,竟沒有一人敢提出異議。於是玄奘聲冠五印,得到大小乘諸派的一致推崇,大乘人尊他為&ldo;大乘天&rdo;,小乘人尊他為&ldo;解脫天&rdo;。其後,玄奘應邀參加了在缽羅耶伽國舉行的萬人無遮大會,經過75日會畢,最後辭別東歸,沿原來路線經西域諸國,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長安。至此,玄奘西行求法,前後歷時17年,取回經典520夾657部。
因所攜經像甚多,途中已有損害和遺失,玄奘恐再有失,乃上表唐太宗,報告西行經過,在朝廷引起轟動。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齡等前往奉迎,並親自於皇宮大內接見玄奘。並下詔將玄奘安置在弘福寺內,專心譯經。後太子建造慈恩寺時,又在寺內興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大雁塔,專門為玄奘儲存和儲放從天竺帶回的佛經。同時還建造了一座譯經院,將玄奘和諸高僧迎至慈恩寺內,後高宗又將他安置在宜君山的故玉華宮中。玄奘先後共譯經、論75部,凡1335卷。譯經之餘,玄奘還和弟子一起撰寫了關於他在西行取經途中的諸多見聞‐‐《大唐西域記》。該書真實地記載了西域地區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和歷史傳聞,是研究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
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逝世。高宗聞之,十分哀慟,為之罷朝,反覆叨唸&ldo;朕失國寶矣&rdo;。
玄奘西行,傳入大小乘佛教,完成中國佛教發展。而太宗皇帝大力支援玄奘翻譯佛經,就是嘗試平息佛教派別的紛爭。無論如何,玄奘的西行取經,對中國來說都是一件了不起的壯舉。
同時,佛教在唐朝的發展也呈現起伏不定的狀態,這從當朝統治者對佛教的態度可見一斑。太宗李世民倡道教,但他依然支援玄奘譯經,是因為他試圖統一佛教派別紛爭,是為了適應政治上的統一,由此可見其胸懷。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都崇佛,至玄宗李隆基亦是崇奉佛教。後來的憲宗皇帝李純曾在皇宮中迎佛骨。&ldo;上有所好,下必甚焉&rdo;,因此在盛唐時期,佛教的發展十分興盛,直到唐武宗才有了崇道抑佛的舉動。他大舉滅佛,不過那已是公元9世紀的事情了。
在唐朝中期,佛教發生了一場改革運動,形成一個新的宗派,這就是禪宗。禪宗盛行以後,其他宗派的影響逐漸衰微,甚至消失,&ldo;禪&rdo;成為佛教和佛學的別名。禪宗是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受魏晉玄學影響甚深。有學者甚至認為&ldo;禪宗是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晉玄學,釋迦其表,老莊(主要是莊周思想)其實&rdo;。禪宗是天竺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長期衝突融合的產物。禪宗五祖弘忍能&ldo;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rdo;,這種超脫無礙的處世態度與魏晉士風頗為接近。自弘忍之後,禪宗的中國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境,出現了禪宗南宗。
弘忍命門下弟子做偈,想從中選拔一個繼承衣缽。一個舂米行者慧能誦出&ldo;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rdo;與&ldo;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