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2/2 頁)
業品市場,傳統手工業瀕臨崩潰的邊緣。城市的行會組織儘管長期延續,然而其傳統的經濟社會職能逐漸喪失。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排斥著行會經濟的壟斷地位,政府機構的完善否定著行會原有的社會影響。隨著鄉村家庭手工業規模的擴大和城市行會手工業的衰落,工業生產與行會組織的共生狀態逐漸消失。
馬哈茂德二世當政期間,開始創辦現代工業,主要生產軍需品。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即位後,從歐洲引進技術和裝置,現代工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奧斯曼帝國的早期現代工業,大都分佈在巴爾幹半島、伊斯坦堡和安納託利亞西部以及黎凡特地區,薩洛尼卡、伊茲密爾、貝魯特和伊斯坦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現代工業的中心所在,產品主要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布林薩是奧斯曼帝國的絲織業中心,1845年開始出現瑞士人經營的絲織企業,採用蒸汽動力,至1876年,採用蒸汽動力的絲織企業超過14家。伊茲密爾有地毯編織廠多家,僱傭工人千餘人,另有麵粉廠、榨油廠、玻璃工廠、造紙廠、棉紡廠、織布廠,大都由西方商人投資興辦。1853年,黎巴嫩有絲織企業9家,產品銷往法國。1861年頒布的礦產法,結束政府對於礦產開採的壟斷,允許私人投資開採。此後,西方商人投資採礦業,奧斯曼帝國境內的礦產資源隨之流向歐洲基督教世界。
19世紀末的布林薩景色
人口的增長與新舊秩序的更替以及現代化的程序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絡。1800年以前,奧斯曼帝國的人口長期處於停滯的狀態,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趨勢。1800‐1914年,奧斯曼帝國的人口呈持續增長的趨勢,人口年增長率約為1,其中19世紀後期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19世紀前期。根據相關資料的統計,1800‐1914年,安納託利亞地區的人口從650萬人增至1 470萬人;伊拉克的人口1860年僅120萬人,1914年達到320萬人。另據資料統計,1800‐1900年,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人口從30萬人增至240萬人,巴勒斯坦的人口從30萬人增至60萬人。經濟社會環境的改善以及瘟疫和災荒的減少,是導致人口增長的基本原因。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