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2 頁)
住在這裡,更重要的當然不是每天可以欣賞頤和園的落日,而是靠近燕京大學校園,使他們有了更多接近中國學生的機會。斯諾在新聞系任教,海倫去學哲學,倆人還一同到清華大學聽中國哲學教授馮友蘭的課。斯諾還在一個中國助手的幫助下翻譯魯迅的小說,海倫則研究燕京大學的學生作家蕭乾、楊剛的小說,蕭、楊二人後來都成為中國的著名記者。
燕京大學美麗的校園讓不少人陶醉。從倫敦來到燕京大學學習中文的紐西蘭人貝特蘭,認為這裡是他所知道的&ldo;最美麗的大學環境之一&rdo;。&ldo;這些漂亮的姑娘們,穿著色彩斑斕的開衩的旗袍,在運動場上端莊地騎著腳踏車,小夥子們則穿著美國校園式樣的運動衣和套衫。&rdo;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的貝特蘭,後來成為斯諾夫婦的好朋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以記者身份出現在西安事變的現場。
但當時的北京並不平靜。美麗的燕京大學校園裡,來自東北的流亡學生懷念故鄉的歌聲,深深打動著每一個同情中國命運的異邦人。
&ldo;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rdo;
斯諾能理解這些流亡者的心情。1931年瀋陽爆發&ldo;九一八&rdo;事件後,他曾奔赴東北採訪,親身感受過失去家園的中國人的痛苦。
日子一天天過去,東北學生思念淪陷故鄉的心情越來越重。北京的局勢也越來越緊張。日本企圖侵吞華北進而佔領中國的野心一天天顯露出來。
1935年6月10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ldo;何梅協定&rdo;,根據這個協定,河北省、北京、天津完全處在日本控制之下。11月26日,國民政府迫於日本壓力,決定撤消北平軍分會,成立&ldo;冀察政務委員會&rdo;,日本人暗中策劃的所謂&ldo;華北自治&rdo;,就要變為嚴酷的現實。
後來成為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的美國人費正清,此時也住在北京。他和斯諾夫婦是朋友,常常互訪,還一起在北京飯店的屋頂花園跳舞。他親身感受到了1935年下半年北京城裡日益瀰漫的緊張氣氛:
1935年末,北京到處流傳日本人要來進攻的訊息。狡猾的日本軍隊採取了精神困擾的戰術。一小隊日軍在一名騎著高大戰馬的下級軍官的率領下,經常從北京的衚衕耀武揚威地透過。日本軍隊在北京正南面鐵路聯軌站豐臺進行進攻性的野外演習。他們利用中國傀儡政府控制京津地區,籌備建立所謂偽滿屬下的&ldo;華北國&rdo;。國家危若累卵,偌大的華北已放不下一張課桌。
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嚴重關頭,從英美回國的一代學人在北京的各大學裡均處於中流砥柱的地位,&ldo;五四&rdo;時期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激勵著他們。此時,他們正計劃把學校各系和圖書館遷到南方,用船運走圖書和裝置。一個個大學就這樣眼睜睜被拆散。學生模樣的人們把尚未登記編目的書籍搬出清華圖書館,我只有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
(引自《費正清自傳》)
作為學者的費正清感到無可奈何,但斯諾夫婦卻不願沉寂。他們要有所作為,他們不願意只是當一個旁觀者,或者僅僅是報導新聞的記者,他們要站在中國人的一邊,和中國人一起在古城裡吶喊。
1930-1935年第23節 在古城吶喊(2)
3
當費正清在清華大學校園無可奈何地看著學生把書籍搬出圖書館,準備運往南方時,斯諾、海倫已經從海甸搬進了位於北京東城的盔甲廠衚衕十三號,和一位瑞典地質學家合住。
這幢房子靠近東便門。這是一幢平房,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