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4/5 頁)
據這位老者所說,他生於天啟八年,曾經在少年時見過齊文王與當地的楊漣楊院長於當地務農,長大後參軍在河中戍邊三年回家。
回家後,他在當地成為一名衙役,之後便平平淡淡的生活到了現在。
雖然平淡,但僅他見過“齊文王”這件事情,就足夠他吹噓了。
對於朱伯海來說,這些話題十分新穎,因此他在大理短居半月有餘,隨後才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大理。
至於這些日子老人的那些口述經歷,也被隨行的官員編成了一本傳記,又名《五朝本末》。
臘月末,朱伯海返回南京,每日依舊前往當地一些較為出名的戲院聽戲。
同月,齊國科學院秦克研製成磺胺藥,這種藥能治多種細菌所致疾病。
紹慶二十四年三月,英國人成功將蒸汽機安裝上了四輪車,並在鐵軌上執行,但行走十餘里後蒸汽機發生故障,實驗失敗。
五月,定王朱和壘薨逝,諡號定昭王。
同月,朱怡鈐上疏,請寬放諸藩持槍數量。
六月,紹慶皇帝將諸藩步槍編制寬鬆到每國三營,諸藩陸續向軍械局下訂單。
十月,首輔張廷玉、次輔李紱上疏致仕,皇帝硃批同意,同時任命閣臣李子任為首輔,劉統勳為次輔,並召工部尚書于敏中入閣。
冬月,紹慶皇帝又改組內閣,召秦國公李沐顯、魯國公顏昌詢入閣。
紹慶二十五(1750)年三月,李紱卒於家中,享年七十六歲,紹慶皇帝為其賜諡號“文正”。
五月,北京居住人口突破五百萬,順天知府朱一貴上疏擴建北京城,皇帝採納,並命戶部撥銀三百萬兩擴建北京城,立志於建造足以容納一千萬人口的城區,並對綠化做出了要求。
九月,南京城人口突破八百萬,江寧、龍潭等鎮併入市區面積。
十月,鄂王朱簡炯修改了曳撒的版型,將下襬收到大腿根部,並將版型更新為斜肩、寬腰、小下襬的模樣。
新曳撒出現後,軍隊、工廠、學校紛紛採購,將其作為工作、運動裝,民間也將其稱為“工服”。
不過,對於大部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圓領袍依舊是百姓最愛。
只不過相較於天啟年間,出行都喜歡戴帽子和網巾的搭配,現在的百姓更講究簡單,因此一個普通的木質發冠、或者一根髮簪就成為了普通人出行的選擇。
臘月初五,五十八歲的定王朱怡鈐在獲得兩個營的步槍裝備後決定帶兵西征。
由於蒙古國在內亂中死傷慘重,因此朱怡鈐並未邀請察闊爾。
紹慶二十六年四月,定國向沙俄出兵五萬,其中有九千人是手持天啟式步槍的定國銳士。
得知定國來犯,瑞典與沙俄向神聖羅馬帝國、丹麥求援,同時在聖彼得堡組織起了八萬人的防線。
只是面對定國銳士來說,他們所依仗的防禦工事是那麼可笑。
四月二十八日,定軍攻破聖彼得堡,末代沙皇伊麗莎白一世逃往瑞典境內的赫爾辛基。
五月十七日,丹麥三萬援軍抵達赫爾辛基,但此時沙俄全境已經被定國攻佔。
受限於補給問題,定國停止進攻,並放縱大量沙俄人逃往瑞典。
同年八月,牛津大學神學院的大學特別管理委員會提出警告:“漢人學士趙筌所講課程的某些部分違背宗教教義,必須取消這些言論和課程。”
然而面對神學院的警告,趙筌卻找到了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向其闡述了眼下英國和整個歐洲所面對的局勢有多麼不容樂觀。
在趙筌的提醒下,喬治二世決心將神學與科學分開,他下令神學院不得干擾科學院人員。
這樣的舉動在整個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