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第1/2 頁)
另一個值得回味的歷史瞬間,是南京城外最後的陣地雨花臺,這裡的守軍有兩個師,88師師長孫元良兵敗逃入妓院藏身,87師師長沈發藻更過分,仗還在打這位長官已經拋棄部下化裝逃跑了。
87師和88師,是中國陸軍當時的兩個全德械樣板師,最優秀的部隊,主官居然如此怯戰,可讓時人齒冷。
然而,如果細看歷史,大家就會發現,沈發藻和孫元良,在廟行和羅店戰場上曾在前線冒死督戰,也是堪稱好漢子的人物。怎麼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真的是到了南京就不行了。
如果不理解南京戰役的前後情形,就無法理解南京戰役的兵敗如山倒。
南京戰役實際是和淞滬戰役緊緊相連的一戰,在南京未能守住陣地的官兵,70%是從上海撤退下來的部隊,其餘則是臨時補充的壯丁。這些部隊大多在淞滬戰場上已經經過了三個月的血戰。在淞滬戰役的戰場上的中國守軍,在11月9日開始撤退,11月19日,日本上海派遣軍不顧日政府預先劃定的作戰區域,開始向南京進軍。(日本政府後對此認可)
所以,從淞滬戰場上撤退下來的中國軍隊,根本來不及喘息,南京戰役就開始了。
按照日方資料,淞滬戰役,中國先後出動軍隊60萬,日軍出動25萬,而且當時蔣介石的嫡系黃埔系各部隊幾乎全部參戰,可說是中日兩軍主力在抗戰前期最大的一次硬碰硬的大血戰。
結果是不必隱諱的,國力的差距不是官兵們單純依靠愛國精神可以彌補的。淞滬戰役的失敗,已經預示了南京戰役的結局‐‐以疲憊驚恐的殘軍,根本不可能守住南京。
我始終懷疑,部署南京的防禦,是中方&ldo;裱糊&rdo;出的一個空架子而已。因為根據日本方面的檔案,日本軍部11月7日給&ldo;中支派遣軍&rdo;的臨參命第138號命令,限定了日軍在華東作戰的範圍不得的越出嘉興蘇州一線。如果中國方面瞭解日軍這一命令而做出防守南京的態勢,確有可能與日軍在嘉興蘇州一線實現對峙‐‐這背後的潛臺詞是‐‐仍然期望著把這場戰爭限制於區域性。
戰爭爆發前,中國的對日情報工作已經有一定的成就,獲得這樣的資訊是存在可能的。
即便沒有獲得這個情報,11月26日,德國大使陶德曼還在向蔣介石轉達日本對於雙方議和的&ldo;廣田條件&rdo;‐‐這個條件沒有承認滿洲國的內容,也沒有要求華北自治,所以白崇禧看了當時就反應&ldo;那還打什麼呢?&rdo;
似乎,戰爭有在此時戛然而止的可能。
然而,11月19日蘇州淪陷,同一天日軍&ldo;中支方面軍&rdo;立即開始了對南京的進攻,根本無視限制作戰區域的命令。如果這時候中國方面還對日本政府控制軍隊有一絲期待的話,那麼24日,看到對南京的作戰進展順利,日軍大本營隨即補發了取消作戰區域限制的命令,則徹底打消了中國方面的幻想。12月2日,陶德曼表示廣田的條件已經是過去時了‐‐能戰方能言和,以中國的軍力,當時已經沒有這個本錢。
南京城下,9萬中國軍隊和12萬日軍的會戰隨即開始,無論裝備、士氣、補給,訓練和指揮,雙方都根本不在一個檔次,戰鬥結果可想而知。
連續四個月的惡戰,不是弟兄們不抵抗,不是官兵們不英勇,拼到最後,連首都都拼丟了,怎麼辦?那麼多袍澤戰死沙場,還是一敗再敗。這樣懸殊的實力,再打還有什麼意義?在南京城破之後,經過苦戰的中國官兵陷入無力也無心再戰,任人宰割的狀態,就和奔跑中脫力了的人一樣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