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理直則氣壯(第1/3 頁)
“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要“把自己的青春,與祖國、與人民、與集體利益聯絡起來。然後,你就會看到自己的前程似錦,會意識到生命的真正意義。”
如果,《蹉跎歲月》裡,邵玉蓉大伯邵思語在見到柯碧舟時跟柯碧舟的一席談話,特別是上面這段給予柯碧舟的寄語,大體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家國情懷的體現的話。
那麼《隨記·清明》,則大體可以去把它理解為一種家族情懷的流露。
《隨記·清明》裡言:
清明者,氣清景明而萬物皆顯也。
於這個節氣裡,紛紛攘攘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它就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常態。
常態裡,甭管是在去往的路上,還是已經身立在了那一座座墳頭前,又或是緣於某種困縛而只可以在心裡,它都會有一個“祭”字在我們的心頭油然升起。
升起裡,那漫於時空中的那一個個斗大的“祭”字,或許早就已經開啟了一場場陰陽界的對話。
而對話裡,我們與墳頭裡的那個人、那些人對話的關鍵詞會是什麼呢?
會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雖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道出了這個節日的淒涼與哀愁。而我,在這個清明的日子裡,雖帶著哀思,卻也帶著希望,因為咱相信,生命的迴圈不息,你們在另一個世界,也會為我們感到驕傲”!
會是“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如絲如縷,輕撫著歲月的塵埃,也洗盡了人間的喧囂。此刻,心靈彷彿被雨水浸透,變得柔軟而深沉,感悟著生命的流轉與輪迴。在這靜謐的時光裡,我們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放下,更學會了以一顆平和之心,去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
會是“在掛清之旅的最後一站,立於祖母的墳頭前,一邊給祖母掛清、燃香、點燭、燒紙和鳴炮,一邊於祖母墳頭前的右側燃香燒紙,並一個一個的叫了族裡寨子上埋於其他地方的眾多族兄族嫂和高輩子們,跟他(她)們逐一來上一場就好像他(她)們仍然在世的家常日聊,然後約請了他(她)們聚於祖母的墳頭前,來一場已故族親的大聚會,直至把清明辦成了一場歡樂的年年都可以上演的嘉年華,就好像已故的他(她)們仍繼續生活在咱的世界中一樣”!
會是……
至於《隨記·風中的雨荷》,這個時候,則大體又可以去把它理解為一種自我修復,一種融入了天地萬物元素的包容和總能“發現美”的那種自我修復。
《隨記·風中的雨荷》言:
清晨,皖中晶瑩剔透的雨絲兒,早早的就開始輕輕地摸打著荷葉做就的傘了……
這些個傘,似是欲全都收了從天際掉下來的那萬千條雨絲兒,而不讓哪怕是一丁點的雨絲去水溼了傘下的淤泥,而或去驚了綠藻深處的蛙和魚一樣……
忽然,一陣輕風徐來,風拂得那連天碧綠的萬千把荷葉傘,一個個的竟都立馬振作起了精氣神,然後,全都正在做回覆地而不是迎天的傘樣……
於是,剛剛才被摟住的雨絲兒,轉瞬之間便幻作成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兒,一顆顆的像珍貴極了的珍珠一樣,在爭先恐後地往下滾落。一些,滾落到下一層荷葉做就的荷盤上竟拼就成了盤中餐食;而另一些,則有興沖沖地去叫醒了還在熟睡中的飛鳥、蟲蛙和藻魚……
現在,鳥起了,蛙鳴了,魚也有先撥弄了水池裡的綠藻之後在動……
然後,閉上眼晴,用心靈去感應,您自會發現世間的萬物,包括您自己也都正跟著池塘裡的荷葉,在江淮平原上同風和雨……
甭管是家國的、家族的,還是簡單的自我,當你能擁有了它們的時候,可能你就能得到最為樸素的最為欣慰的東西了!就恰如有位剛剛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