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上吊帝的悲歌(5)(第1/2 頁)
正當闖賊們!忙著接收,關內其他地區的時候,我們的上吊皇帝!正小心翼翼的跪在,太廟之中。
不孝子孫朱由檢,給列祖列宗丟臉了!子孫不孝,致使半壁江山,淪喪於他人之手!此次前來,是向諸位祖宗宣佈一件大事,不孝子孫朱由檢,打算一把火毀掉,整個順天府,不給搭子和闖賊,留下一磚一瓦!請祖宗在上,原諒我的行為吧!此時的皇帝,正在太廟裡面進行祈禱,以及向祖宗進行最後的告別。(太廟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19.7萬平方米, 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有三重圍牆。牆內主要建築均為坐北朝南,廟內主體建築為享殿(前殿)、寢殿(中殿)、祧廟(後殿)。太廟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與故宮同時期完成建造。永樂十八年,始建太廟,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與故宮同時建成。
弘治四年,太廟的祧廟建成。
嘉靖十四年,世宗將太廟一分為九,改合祀制度為分祭,設九廟分別供奉歷代祖先
嘉靖二十年,太廟中的九廟有八廟被雷火焚燬。(直到上吊帝最後一年現在還沒有完全修復!太廟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19.7萬平方米, 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有三重圍牆,均為黃琉璃瓦頂紅牆身。牆內主要建築均為坐北朝南,廟內主體建築為享殿(前殿)、寢殿(中殿)、祧廟(後殿),在第一道紅牆的西牆上有西向大門兩座,南邊的一座稱太廟街門,北邊的一座叫太廟右門,距故宮闕左門不遠的東面為太廟西北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在第一重院內的東南角有犧牲所,此所的西側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門與端門之間,有東、西兩廡各26間,東廡之中者為太廟門,坐東朝西。在第二重院牆內正門為三開間的琉璃磚門,左右各一門。過前琉璃門有玉帶河,河上有七座單孔漢白玉石橋,稱戟門橋,橋北有兩座六角井亭。內院正門五間,原列有鍍金、鍍銀鐵戟120支,故又稱戟門。戟門正北,即為享殿。寢殿在享殿的北面,祧廟位於二重院落的最北側。在享殿、寢殿間有一紅牆,牆上有中琉璃門五座,均為黃琉璃瓦歇山頂。祧廟後簷的兩側,各有隨牆角門一座。其北為一狹長院落,構成太廟的第三重院牆,舊時有句俗語:“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這幾處地方是順天府的鬧市區或壇廟、名勝的典型代表,昔日在享有較高的聲譽。“五壇”是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明代所建,是明朝帝王們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只而特意建造的。“八廟”係指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北京孔廟)和歷代帝王廟。這幾處在封建時代都是帝王們祭祀列祖列宗、神佛、歷代聖賢先哲的地方。除奉先殿、傳心殿在故宮內,其餘皆在城內。太廟又稱為皇帝的“宗廟”,國家的“大廟”,是古代皇帝祭祀遠祖、近祖的地方,有時候也是國家面臨重大抉擇進行祭祀禱告的場所。太廟之內收錄著本朝皇帝的神位,從開國之初到現任皇帝的更迭,可以被認作是一個朝代的“記錄史冊”。隨著國家的滅亡,前朝的太廟大多都被焚燬,能夠留下來的也寥寥無幾,正因如此,其歷史價值才尤為珍貴。太廟建築不僅反映了一個時代輝煌的營造技藝,還是較完備的禮法建築之一。中國古代太廟的形成不僅僅是隨著建築技術的提高規模變得宏大,構件變得精細的結果,其蘊含的禮制思想更是太廟建築的靈魂所在。下面說一下太廟的牌位擺放順序,中間的是太祖,左邊的是成祖,其他的皇帝按照順序編排。)只不過此時,對於大明王朝而說,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不只是順天府這一處,應天府仍舊保留了,最初的太廟!在那裡,皇帝的牌位將繼續被供奉下去,直到,滅亡的那一天!只不過,上吊皇帝,今天到這裡來,只不過是想給列祖列宗的好好告個別,然後以死明志,完成大明王朝天子守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