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顛倒。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的主要表現
中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同時經受著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的雙重困擾
一般來說,在經濟水準比較落後的國家與地區,貧困問題多體現在絕對貧困方面;在經濟水準比較高的國家與地區,貧困問題則多體現在相對貧困方面。貧困的測量基於資源和需要的比較,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擁有的資源低於貧困底限,那就是貧窮的。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測量首先取決於貧困標準的確定;其次取決於等價尺度,亦即對於相對貧困來說,適用於不同人群的貧困線在哪裡需要調整。
1978年以前,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的社會成員處在一種“皆貧”的狀態之中。在當時,經濟十分落後,這就不可能使大多數社會成員擺脫絕對貧困的狀態;而計劃經濟體制與極“左”思潮的合二為一,又使得中國社會成員的收入與消費水準呈現出一種“整齊劃一”的情形。於是,整個中國社會便表現為平均化的絕對貧困,就總體而言,相對貧困問題並不是很明顯。世界銀行在對農戶的純收入和城鎮戶的生活費收入加以調整後,估算出中國1981年的基尼係數為。而中國現階段的貧困問題迥異於大多數國家與地區以及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目前中國既存在著一個較為龐大的絕對貧困者隊伍,同時也存在著人數日益增大的相對貧困者隊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反貧困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的絕對貧困人數大幅度下降。西方大多數觀察者也相信,中國過去多年的經濟改革和增長,給絕大多數的絕對貧困者帶了極大好處。但是,還應看到,由於社會與經濟的不協調發展,由於社會政策的缺位等原因,由於政府對公共事業的不重視,中國現階段絕對貧困人數下降的趨勢開始減緩,在有的年份甚至出現反彈的情形(見表3,略)。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社會主要群體弱勢化趨向(8)
相對貧困的主要特徵是社會的“相對剝奪”。相對貧困現象主要是由社會經濟資源佔有與分配的不公正造成的。相對貧困與相對剝奪感之間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在相對貧困的基礎之上勢必會產生相對剝奪感,而相對剝奪感則會強化人們對於相對貧困的感受。具體到當今中國社會,大多數群體有著一種比較深切的相對剝奪意識,涉面比較廣泛,特別是社會的主要群體如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從表4(略)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現階段的城市,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相對剝奪感,就連權力階層和專業階層也不例外。不過在城市所有的階層當中,社會的主要群體——工人階層在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方面相對剝奪感的程度是最高的和次高的,差值分別為和。這種現象為中國1949年以來所僅見。
(二)勞動權利的維護處在十分弱化的狀態之中
勞動權是勞動者最為重要的權利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基於不同的經濟利益取向,工人與企業管理者之間必然會發生種種糾紛和衝突。所以,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社會中,對於勞動權的維護問題便成為工人階層極為關注的一件事情。尤其在中國市場經濟社會的初期,由於法制的不健全,由於不少企業管理者為追求超額利潤而過分地損害工人的利益,因而工人對於自身勞動權利的維護也就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
從各級勞動仲裁部門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的情況這樣一個側面,我們可以瞭解中國近年來工人維護勞動權利的情形。據1998~2003年《中國統計年鑑》,從1997年到2002年,中國的勞動爭議受理的案件迅速增多,每年的增幅在10%以上,短短的6年當中,即從1997年的71 524件增加到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