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千里煙緣一線牽(第1/2 頁)
何雨柱跟在閻埠貴的身後,往教導處走,一路上,很多學生遇到了閻埠貴,都會主動的敬少先隊禮,那個時候的學生沒有統一的校服,學生的穿著打扮五花八門。
有新有舊,多數穿打了補丁的衣服。
但是夏天學校要求一定要穿有領有袖的衣服,算正裝吧不能穿背心上學。
主要還是那個年代的家中基本上都不富裕,孩子又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再給下面的弟妹穿,袖子短了接袖,褲子短了接腿。
不過過年時還是有新衣服穿的。那時的老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衣服有的穿就行,孩子們基本上都不講究。四合院的大媽,大嬸兒手裡總是有幹不完的活。中指上總是戴個頂針。不是在納鞋底兒,就是補衣服,補襪子。
大人們還都有件壓箱底的衣服,俗稱料子服。出門走親戚時才穿。式樣不會過時。
穿在腳上的鞋也大部分是自己家裡做的布底鞋。剛穿上的新鞋到學校同學們過來都要輕輕地踩三下,口中還唸唸有詞:“穿新鞋,踩三下,不踩不盡穿,也是玩笑而已。
不過,穿布底鞋最怕下雨了,四合院的衚衕裡那時還都是土路一走一沾鞋。而且鞋底還吸水,每人就有一雙鞋,哪裡有雨鞋穿哪。
腳下的溼鞋還得自己穿著再塌幹。
鞋穿時間長了,鞋底兒磨穿了墊塊紙板還得接著穿,因為何雨柱和何雨水家中沒有大人,只能自己亂弄。
何雨柱一雙球鞋露了腳趾頭,他就直接補上一塊皮子,破了再補。
一隻球鞋上面好幾塊補丁。後來何雨柱自己都會補鞋,補衣服。衣服,褲子,因為如果鞋破了不補有人笑話。說何雨柱和何雨水是爸媽的孩子。
補上就沒人笑話了,其實何雨柱和何雨水的童年還是挺慘的。
那個時候的書包也是各式各樣,但基本都是家裡自己做的,女孩子是花布的,男孩子的是深色布做的,就像現在的環保袋俗稱兜子的那種。
只不過兩個帶長一些可以背在肩上。就是現在貧困地區的學生仍在用的那種。學生中只有很少數雙職工的孩子才買得起漂亮的帆布書包。
何雨柱和何雨水的書包是一大媽給做的,要說一大爺家照顧了何雨柱和何雨水,那一定是照顧了,特別是一大媽,這是要肯定的,只是一大爺這個人太下頭了,非要暗中害何雨柱。
那個時候的學習用具更是不能再簡單了,鉛筆盒是長方形薄鐵皮做的,上面印花的那種。
從一年級一直用到小學畢業,最後鉛筆盒的圖案都磨光了,要是鉛筆盒用壞了都是家長給修一下,接著再用。
鉛筆用禿了,都是自己拿鉛筆刀削,家長很少幫忙。
筆使短了套上筆帽又可以握住了,直到用得沒法銷時才丟掉。鉛筆盒裡面,女生還放塊小砂紙,是用來磨鉛筆的,男生很少用,所以寫的字越寫越粗。
六十年代的時候,一,二年級的小學生為了節省紙張,上學還要背上一塊兒小石板,拿石筆在上面練習寫字,寫好了才能在作業本上寫生字。
因為那時作業本都是有數的,正反面都要寫字,寫一篇下面要墊上墊板,作業本都是用得一頁不剩,就是剩下幾頁也都是訂起來重新利用。
那時衚衕裡少年之家有一幅對聯何雨記得非常清楚上聯是“不比吃,不比穿,不比誰家房子寬。”下聯是“比學習,比進步,比比誰的思想紅”。
那時孩子之間沒有講吃,講穿的。艱苦樸素的精神蔚然成風。在學生身上完全統一的只有胸前鮮豔的紅領巾。
那時女生的髮式基本都是梳兩條小辮,男生留的都是學生頭。學校沒有統一要求。那時的孩子可沒有嬌生慣養的。高年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