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還請君侯三思(第1/2 頁)
夜幕初籠,甘露殿後殿,燭火搖曳,將書案前的一道挺拔、秀立身影投落在窗紗之上。
夏夜星河璀璨,聲聲蛙鳴自遠處傳來,涼風自窗紗而入,吹動及地幃幔,也將自青銅薰籠中生出幾縷青煙吹得嫋嫋而偏。
蘇照神情淡漠,著一身作工精美的冕服,俯身於一方三尺見方、雕著璃龍鳳紋的條案前,就著燭火之光,手持朱管羊毫筆,手腕轉動,在紙張上書寫不停。
“君侯,敬公已至殿外。”這時,宦者令尤江從一架屏風後走來,躬身,稟告道。
“宣。”蘇照揉了揉發酸的手腕,將毛筆放在筆架上,冷眸抬起,淡淡看向殿外方向。
不大一會兒,敬弘道在宮人的引領下,入了偏殿,行禮罷,道:“不知君上於夜相召,有何要事?”
蘇照微笑道:“卻有一事勞煩老師,尤江,將這個拿給老師看看。”
說著,將條案上的紙張,遞給了尤江。
敬弘道閱覽罷,皺了皺眉,喃喃道:“求賢令?弘文館?宣慰司?”
此刻的敬弘道眼皮直跳,一時間,覺得頗為心累,眼前這少年郎,奇思妙想還真是一波接著一波。
求賢令,倒是有先例可循,弘文館也沒什麼,想來和管理圖冊典籍、監修國史的太史館相仿,倒是宣慰司……
敬弘道往下翻閱,見職掌是宣慰人心,倡導禮樂,面上稍悟
敬弘道蒼聲道:“君侯設定這些衙署倒無不可,只是,若徒有架子,不得其人,也難收全功,而且,增設官署佐吏,就需俸祿供養,糜耗國家錢糧。”
蘇照道:“所以才需要舉賢,老師,孤的意思是由您起草求賢令,另外在明日提議建尚書檯後,就可著手考察公卿一族的年輕子弟,同時令各郡縣可舉賢良方正、孝悌力田者,趕至溫邑,孤親自考較其才,量才委授以官職。”
蘇照從申屠氏那裡發現,鄉野遺賢是多麼嚴重。
但他不會只重用寒門,而是兩手都要抓,蘇國公卿子弟,他要擇賢任用;寒門士族,他也會給予入仕機會。
提及此處,不得不說一下這時節的選官制度,除卻投軍以外,一般都是才略之士拿著名刺,投至公卿門下,以求其舉薦,當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君主翻來覆去,在公卿圈子裡揀選。
就連蘇照去拜訪申屠樊、晏昌二人,也不是聽了陳韶的舉嗎?
可晏昌本人也是齊國公卿之後,只是屬於背叛了階級的個人。
至於周之癢序(官學),早已有之,只是卻沒有配套的科舉,聽起來似乎很是令人納罕,但在華夏曆史上,就有類似脈絡,漢時也有太學,但廣開科舉卻是在隋唐。
蘇照以後也不想一個個去訪賢,也沒有那個精力,那麼以求賢令吸引有志仕途的寒門讀書人,再建弘文館,培養中低階官吏,為革新儲備人才,也就成了他的想法。
敬弘道心頭複雜,眼眸微垂,思索著少年君侯的用意。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還是知道的,只是這樣密集繁忙的施政,不給人以喘息之機,心頭隱隱生出不安。
“君上方承大位,就在國政上大動干戈,恐怕會鬧得人心惶惶,不若緩一緩。”敬弘道在心裡掙扎片刻,終究是還是出言規勸著,只是用詞還是委婉。
蘇照默然片刻,喟嘆道:“老師,孤豈能不知治事以緩、戒急用忍的道理,只是內憂外患,時不我待啊,蘇國如今是什麼境況,您又不是不知,這幾日孤看七郡戶籍圖冊,只覺寢食難安,憂心忡忡。”
聞聽這番話語,敬弘道溝壑縱橫的蒼老面容上,不由現出羞愧之色,拱手道:“是老臣昏聵無能,不能上佐君王,中總百官,下撫兆民,治平國事,方致君侯之憂。”
這時節,主憂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