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2/2 頁)
分居兩地,怨而不哀,平淡透著無奈。整篇小說充滿反諷。王安憶在那之後不斷發表作品,不斷出版長篇短篇小說的書。扎著兩條小辮從上海弄堂走出來的小女子,多年之後,已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的重鎮。《長恨歌》可說爐火純青了。王安憶在上海小市民的命運中,看到&ldo;人&rdo;的處境。小說是一幅大型工筆畫,既細且大。王安憶以一個大時代的變動為背景,用周密的細節結構出一幅大型畫面,細緻入微地描繪其中一個個小人物,整幅畫隱寓著生命的無奈。但在1983年,二十幾歲的王安憶還得隨母同行。
那年陳映真在我們多次努力以後,來到愛荷華,也是他第一次從臺灣出境。因為左傾思想而坐牢八年,一出獄就蒙著被子聽他祖國訊息,聽到國際歌熱淚滿面的陳映真,居然在愛荷華碰到來自他祖國的茹志鵑、吳祖光、王安憶,還有個香港的左派潘耀明!他真箇是如魚得水,笑得很開心,有時調皮地賣弄一兩句黨的領導的話,還是標準的京腔。
他對王安憶是老大哥的關懷,探究,欣賞‐‐她是年輕一代的希望。王安憶對他是女孩對兄長的信賴和仰望,但有時也一針見血點出他的迷信。陳映真和茹志鵑一拍即合,他好不容易碰到一個祖國來的同志!茹志鵑呢?一個臺灣同胞居然有如此進步思想,實在佩服!
吳祖光對中國的現實多持批判態度,慷慨激昂,毫不留情。王安憶是探索者的質問,透著年輕人的叛逆。她對吳祖光那一聲&ldo;伯伯&rdo;叫得還是很親切的。
茹志鵑和王安憶母女在思想和對現實的看法,正如她們的創作,都反映了兩個不同的時代。王安憶對母親常持反對態度。母親對她永遠微笑著。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