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2/2 頁)
美的男子。1964年,我到愛荷華以後,才讀到他的小說,如《第一件差事》、《最後的夏日》、《我的弟弟康雄》,以及後來的《鈴鐺花》、《山路》,隱約感到他的憂鬱、激情和孤獨。在那個恐怖時代,作家的傾向,儘可能不觸及社會現實。陳映真獨樹一幟,他的小說不侷限於鄉土,不賣弄現代,而是基於對人的終極關懷,基於人性,用藝術的手法,挖掘社會現實,表達他的思想,而他的激進思想,是當時的權力統治者要封閉剷除的。
陳映真是思想型的小說家。他的思想可以從他小小的年紀追溯起。他10歲那年,目睹臺灣&ldo;二•二八&rdo;事變,看見被人打在地上呻吟、鞋襪沾著血跡的外省人,聽著大人神色恐懼地談論國民黨軍隊揚威臺北。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在半夜裡被軍用吉普車押走,就住在他家後院的兄妹倆也被人押走。他讀初中時,眼看著憲兵在火車站貼出的告示:&ldo;……加入朱毛匪幫……驗明正身,發交憲兵第四團,明典正法。&rdo;讀初中時在父親的書房發現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啟發他對文學的思想的探索。他也讀契訶夫、屠格涅夫、託爾斯泰,畢竟沒有魯迅的《吶喊》那麼親切。上大學時,他對於知識和文學如饑似渴,讀西洋文學,在臺北舊書店搜尋魯迅、巴金、茅盾、老舍那些作家的作品,甚至找到聯共黨史、斯諾(edgar
snow)的《紅星照耀中國》、馬列選集這些沒人敢碰的禁書。他細讀美和審美的社會功利性以及藝術的勞動起源這一類的美學。1959年,他開始寫小說了,在尉天驄主編的《筆匯》發表。從此他沒停筆,用他冷峻而又豐潤的筆,寫出大量精緻、理性、批判性的作品。同時,他的左傾思想渴求實踐,和幾個年輕人組織讀書會,那和臺灣的現實是絕對對立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