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1/6 頁)
“這裡就是齊文王的陵墓,雖然齊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讓其以帝王之禮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熱無比的時候,朱觀樓他們正在安靜聽著一個青年導遊的講述。
青年導遊的身高不是很高,長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臉上帶著笑意,很容易讓人親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圍在了他的身邊。
“文王陵墓裡有什麼?”
忽的,一個穿著圓領袍的小孩子提出了問題。
這個問題在朱觀樓聽來有些大不敬,但對於愛看熱鬧的百姓來說,他們卻都十分好奇。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青年卻笑了笑:“幾具戰馬的骸骨,還有一身甲冑,一些傢俱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時候是簡葬,當年“武狩之變”的時候,叛軍勢大,逆太子無法節制,因此有人來天壽山把地表明樓的許多禮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這裡的時候,有的人也想來拿,結果被人攔住了。”
“攔住的人說了,世祖武皇帝旁邊是齊文王的陵墓,齊文王對百姓和我們當兵的很好,我們要是拿了就是對不起良心,所以這兩個陵墓地表明樓的禮器才倖免於難。”
“大家現在看到的文王陵禮器,都是從二百多年前傳下來的。”
說到這裡,青年導遊帶著眾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塊石碑前介紹道:“這是太宗年間立下的聖德碑,記載了齊文王的一生。”
說著,青年導遊從齊文王的一生開始講述,例如十歲扶兄繼位,十二歲率軍平叛,十五歲組織復遼之役,十六歲北伐河套,十七歲……
這一切的一切讓人聽著感覺是天方夜譚,而朱觀樓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嘖舌:
“我十二歲的時候還在和我娘要生活費呢……”
“你怎麼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觀樓哭笑不得,旁邊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說話間,他們的教習上前和青年導遊討論了片刻,隨後帶著青年導遊走了過來:
“同學們,詠芝導遊接下來會帶我們去天閣和長城遊覽。”
“諸位好,鄙人詠芝……”詠芝作揖行禮,齊國學子也紛紛作揖回禮。
進入武寧年間,伴隨著電腦、網路、網路實名制出現,大明宗藩境內掀起了稱字稱號不稱姓名的風氣,因此外出往往報自號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讀書的地方才會直呼其名。
因此對於詠芝的稱呼,朱觀樓他們也沒有多想。
他們在詠芝的帶領下走過了天壽山的所有皇陵,隨後乘坐景區門口租借的大巴車前往北邊的長城。
在車上,詠芝將自己的電腦連線了客車的電視,用文字和圖片介紹著大明的風土人情和物價。
這樣萬全的準備讓朱觀樓不免好奇道:“詠芝導遊已經畢業了?”
“沒有……”詠芝笑了笑,對眾人解釋道:
“我家裡時代務農,雖然算是富農,但供我讀書也比較困難,因此我大一來到北京開始,每個假期就來兼職導遊。”
“詠芝導遊是哪裡人?”有人冒昧詢問,詠芝也不生氣,心平氣和的解釋:“湖廣的。”
說話間,詠芝又開始介紹起了大明的風土人情,以及學子們所去景區的正常物價。
“在長城景區,一瓶礦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購買是兩文,吃的東西也偏貴,所以等會去了長城之後,在去天閣的路上,我們可以在開原縣吃點東西。”
“好貴……”聽到詠芝的話,朱觀樓的同窗忍不住開口,而詠芝也解釋道:
“國朝和齊國不一樣,我記得齊國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與博士包學費對吧?”
“國朝這邊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購買,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