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鳴鸞(第1/8 頁)
丁校尉帶來的兵丁雖然不算很多,福祿縣心理上彷彿更安全了一點,祝纓與丁校尉談完了條件,回到縣衙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將流人從縣衙的大牢裡移入流人營。流人營現在屋子比較多,一個犯人可以分得一個單間,許其家眷跟隨同住。
單八等人都是良民,只因“械鬥”出了人命才被流放,日常種田與常人無異,不幹活的時候卻要住牢房,滿心的不自在。聽說要移出去,都頗開心:“可算能透口氣了。”
獸醫和龐石匠也都高興:“終於可以團聚了!”
二人都是有家人跟隨過來的,平常家人租住在廟裡幹些雜活零工還要付房錢,現在獸醫家夫妻可以住一間房,石匠父子也可以同住,兩家都省了一份房錢。他們本就沒有多少行李,到福祿縣之後零零碎碎雖添置了一點,攏共多費一個包袱皮就裹著走了。
房子是新建的,還算寬敞,採光也不錯,這便比一些草房農舍要好。關鍵是它沒有木柵鐵鎖,住起來像個正常的人家了!可以短暫忘卻自己犯人的身份。
他們這裡開心,卻不知道縣衙裡也挺高興。
縣衙又減了一筆開支。
流放之人到了地方,多是服役,幹些苦活累活,有技藝的能活得好些,沒技藝的就是吃苦,累死、病死的不少,端看主官怎麼處置。祝纓對流人算厚道的,只要他們幹活,關在大牢的時候縣衙管飯,雖不精緻但是管飽,一天二十幾個人的伙食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如今將人往流人營裡一放,一人分一間屋子,在哪兒幹活跟誰吃飯,就不再全由縣衙管飯了,有多少本事就吃什麼樣的飯。不老實就直接扔到採石場又或者挖渠、修路、建倉庫,有的是苦活幹。
這一批犯人才遷出的時候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都是祝纓透過大理寺的門路弄來的,都有些實用的技藝在身上,最差也是會種田的,剛好祝纓又要用到他們的這點技藝。
雙方皆大歡喜。
丁校尉所率皆是青壯,此時正在修建營房,對福祿縣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影響。
一切都顯得十分平和。
這天,祝纓在縣衙裡看趙蘇為他舅舅寫好的奏本,一回生二回熟,到第三回趙蘇已然摸到了不少竅門,奏本寫得臣裡臣氣的。這本是一封“稱臣、請正名”的奏本,臣裡臣氣也算恰當。奏疏中說,既然臣與陛下如此親近友好,又感受到了“王化”,請以後不要稱臣為“獠人”,“獠人”分好多部呢,臣也是有正經名字的,音為奇霞,意為美玉。
祝纓道:“要恰到好處。只說你辦了什麼事就顯得乾巴巴的,只知一味頌聖又顯無能。”
趙蘇將她說的都記下,又將她點的兩處也改了,預備拿回去重新謄抄。祝纓自己也要再寫一封奏本,將“稱臣、正名”這事兒再敘述一回,自己也得再誇一下皇帝、誇一下朝廷,都是因為他們心腸好允許開榷場,才使阿蘇家被打動肯稱臣的。她還打算在這一封奏本里將“互換奴隸”一節也寫入,以證明阿蘇家確實有向善的誠意。
最後寫自己對換回的奴隸的處理,福祿縣的留下,外縣外府的讓他們還鄉。
以她對朝廷的瞭解,這回又不是管朝廷要好處,朝廷是一準兒會答應的。此時她再將給本州各府、縣被擄去的人口行文發出,再行文一封給魯刺史彙報了此事。
將兩封奏本放在眼前重新檢查了一下兩封奏疏裡的內容,見沒有什麼疏漏了,正要命人發出去,小吳風風火火地跑了過來:“大人,趙娘子來了。”
祝纓問道:“趙娘子?不是趙灃也不是趙蘇?”
小吳道:“就是趙娘子本人。”
祝纓道:“請吧。”
——————————————
趙娘子不常來縣衙,連在縣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