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2/4 頁)
,在諸首領中最年輕,楚語稱幼為麼,故稱他為麼郎或楊么,逐漸成為起義軍共同擁護的領袖。
楊么在洞庭湖周圍建水寨,造戰船,實行兵農相兼,陸耕水戰的戰略方針,使起義軍得到迅速發展。他們還充分利用河港交錯的地形和自己善於操舟的特長,採用水陸兩棲的戰術與官軍周旋。
紹興三年(1133)四月,起義軍重建楚政權,立鍾子儀為太子,稱楊么為大聖天王。這時起義軍控制了北達公安,西及鼎、澧,東至岳陽,南抵長沙之界的廣大地區。
紹興五年春,宋高宗調岳飛前往鎮壓起義軍,又派宰相張浚親臨督戰,楊么力戰不屈,被俘犧牲。楊么死後,餘部又堅持了一年多才最後失敗。
(以上資料摘自百度)
潭州朱家、李家在歷史中的原型
歷史中;總有一些人;讓我們流淚;鄒鄒為了寫《么妹》翻閱史料後;便禁不住在這個小小的世界中為他們或是他們的後代書寫一些幸福……
李芾,字叔章,衡陽人,抗元民族英雄。初以祖蔭補南安司戶,累官至臨安府尹。他為人剛介,辦事公正,不畏強暴。他在湖南幾處地方當過官,作祁陽尉時,賑荒即有聲名;到永州做官時,有一夥強盜為患,李芾與參議鄧帶1300人破其巢,將匪首蔣時選父子擒拿,餘黨遂平。湘潭縣多大家,常常使以前的縣官束手無策,李芾到任後,稽籍徵賦,不避貴勢,賦役大均,受到百姓擁護。但因得罪當權的賈似道,被免職為民。
元軍攻陷鄂州後,宋朝廷重新起用李芾為荊湖提刑使,以加強地方守備。賈似道兵潰蕪湖後,李芾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當時北路州郡都已失陷,潭州形勢嚴峻,有人勸他不必赴任。李芾慷慨地說:“吾世受國恩,雖廢棄中,猶思所以報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許國矣!”
1275年7月,李芾攜家眷赴潭州(今湖南長沙)任。此時,元朝大將阿里海牙的數萬大軍已經南下,元軍遊騎已到湘陰、益陽諸縣,潭州守軍早已調赴前線。潭州城內,人心惶惶,一夕數驚。受命於危難之際,李芾鎮定自若,加緊進行守城的準備。他緊急召集城內尚能作戰的軍民約3幹人,又約請湘西苗民為援,同時儲備糧食,整修器械,加固城垣。
9月,元軍抵達潭州城下,李芾督率諸將分兵守禦,城中丁壯皆編為什伍,協同作戰。圍城日久,城中矢盡,李芾令百姓將廢箭磨光,配上羽毛,用以再射;鹽盡,則將庫中鹽席焚燬,取灰再熬,分給兵民食用;糧絕,則捕雀捉鼠充飢。有將士受傷,李芾親自撫慰,給以醫藥。他又日夜巡視城堡,深入兵民之中,以忠義勉勵部屬。元兵派人來招降,被李芾抓住,即當場誅殺。
經過3個多月的苦守,援兵不至,城池危在旦夕。和李芾一道守城的長沙人尹谷(字務實,被聘為參謀)聽到元兵已登城,乃積薪閉戶,全家人坐在一起,舉火自焚。鄰居來救,只見尹谷正冠端績危坐於烈焰中,全家老少葬身火海。李芾聞訊趕到,感嘆不已,以酒祭奠,嘆道:“務實真男子也,先我就義矣!”尹谷殉難的那一天正是農曆除夕之日,李芾留賓佐會飲,晚上傳令,手書“盡忠”二宇為號,決心與長沙共存亡。眼看城破在即,李芾端坐熊湘閣,令部將沈忠將他的全家老少一一處死後,積薪焚屍,然後自刎而死。沈忠放火焚燒熊湘閣,再回家殺了自己的妻子,然後縱身火海。
訊息傳出後,全城官兵居民殺身殉國者甚眾。嶽麓書院的幾百學生,在保衛潭州的戰鬥中,英勇無畏,城破後,大多自殺殉國。與李芾協力困守城池的安撫使參議衡山人楊疆,善於出奇應變,奮勇守城多次立功,城破後也跳水自盡,妻妾奔救無及,也一道殉難。長沙百姓在城破後,亦堅強不屈,誓死不為元軍浮虜,“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纜林木者,累累相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