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在日本舉國上下摩拳擦掌的時候,1835年出生的慈禧太后,正在為她1894年的六十大壽緊鑼密鼓地籌備,為了辦得風風光光,甚至不惜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在甲午戰爭之前七年裡,中國海軍已經沒有再添置一艘新船了。在這樣一個國家,即使百姓也踴躍掏腰包捐錢,誰知道老佛爺會把錢花到哪裡呢?只是慈禧太后這個大清帝國的主宰者萬萬沒想到,這回,日本居然用刺刀和硝煙給她&ldo;祝壽&rdo;。
&ldo;要求賠幾十億也不苛刻&rdo;
其實,在甲午戰爭開戰之前,日本也並沒有認為一定會贏,更沒有想到會贏得那麼輕鬆。那時,中國海軍在世界上排名第八,而日本海軍位列第十一。就噸位而言,定遠和鎮遠這兩艘主力艦,都是七千噸,而日本海軍當時最大的戰艦也就四千噸。
在這種力量對比的格局之下,誰能擔保日本帝國就穩操勝券?形勢正如時任外相的陸奧宗光在回憶錄裡所說的那樣,&ldo;我國人民在平壤、黃海戰役勝利以前,對最後的勝敗都暗自有所焦慮&rdo;。相比之下,大清帝國的有些人倒是信心十足,認為日本跟中國對陣,實在是&ldo;螳臂當車,以中國臨之,直如摧枯拉朽&rdo;。
結果卻出人意料。大清帝國的陸軍也好,海軍也罷,竟然不堪一擊。據統計,從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5月30日,日本戰死736人、傷死228人,加起來,還不到1000人。整個戰爭期間,日軍戰死戰傷的人數,才1417人。對日本軍隊最具殺傷力的敵人,是瘟疫,而不是大清軍隊。以至於一個英國人感嘆說,&ldo;遠東大戰的結果,使一個帝國的聲譽日上,同時也使另一帝國的聲名掃地&rdo;。
眼見清軍兵敗如山倒,日本國民的情緒,從原來的暗自焦慮,一下子又變成了歡欣若狂。陸奧宗光這樣描述當時的國內氣氛:&ldo;凱歌之聲,到處可聞;驕傲自滿的情緒,不覺流露出來了,因此對於未來的慾望日益增長。全國民眾……只知&l;進攻!&r;其餘都聽不進去了。此時如有深謀遠慮的人,提出穩健中庸的主張,就被目為毫無愛國心、膽小卑怯之徒,將為社會所不齒,勢不能不忍氣吞聲、閉門蜇居。&rdo;
日本朝野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亢奮地盤算著如何狠狠地敲大清帝國一筆。從福澤諭吉那段時間的心路歷程就可見一斑。
隨著戰爭程序的演變,福澤諭吉對戰爭果實的期待,胃口越來越大。在1894年8月,他主張&ldo;應首先佔領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納入我國版圖&rdo;。到了12月31日,他又期待&ldo;把旅順口變成東亞的直布羅陀,……把金州、大連灣變成屬於日本的華北的香港&rdo;。三個月後,他則認為,除了佔有威海衛、山東省和臺灣之外,&ldo;即使要求幾十億的賠償也並不苛刻&rdo;。
日本當局在怎麼勒索大清帝國的問題上,也是意見不一。海軍部要求割讓臺灣島,陸軍部主張一定要把遼東半島弄到手,而大藏大臣松方正義則希望攫取十億兩賠款……儘管在如何宰割中國的問題上,日本朝野眾說紛紜,但是就像陸奧宗光說的那樣,&ldo;對於中國的割讓唯欲其大,發揚帝國的光輝唯欲其多這一點,幾乎是一致的&rdo;。
對於媾和的條件,也不是沒有日本人意識到,過於苛刻並非上策。曾當過第一任農務大臣的谷干城子爵,在給總理伊藤博文的長信裡斷言,要求割地&ldo;將會影響中日兩國將來的邦交&rdo;。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普魯士不就沒有讓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