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 頁)
“喲……,看來各位老爺都這麼喜歡我們卡門姑娘的歌舞呀?一個個都捨不得落座兒?”
“月娘,我要卡門姑娘今晚陪我。”搶到我玫瑰的漢子搶先對月娘道。
“憑什麼?”舞臺下頓時一片噓聲,立即有人出聲糗他,“譚大頭,你以為搶先說就能抱得美人歸?這裡是倚紅樓,什麼都是憑銀子說話的。”
月娘笑盈盈地道:“還是張少爺說得在理,咱們倚紅樓開啟門做生意,只認銀子不認人,今兒晚上哪位大爺出的價錢最高,哪位就可以一親卡門姑娘芳澤。”
那錦衣華袍的張少爺一看就是個不學好的紈絝子弟,他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樣,對月娘大聲道:“月娘,你也別賣乖,你倚紅樓的規矩咱們誰不知道,你就給咱們報個價兒吧!”一時臺下叫聲四起,眾人躍躍欲試。
我還真是塊待宰的豬肉啊!我臉一直掛著笑容,微垂著睫,鎮定自若,彷彿臺下的一切紛擾皆與我無關,這樣子,應有些青樓名妓的風範了吧?從剛才起,楚殤狂怒的目光就一直沒有從我身上收回過,若不出意外……,我在心底笑了。
月娘清了清嗓子,嬌笑道:“卡門姑娘今夜的陪客的起價是白銀一百兩。”話一出口,臺下眾人紛紛吸氣,就聽到剛才那譚大頭大叫道:“一百兩白銀,月娘你可真會漫天要價啊。”
白銀一百兩?我嘆了口氣,這倚紅樓果然是銷金窩啊。前世喜歡看些閒書,有次曾看到過我那時空的古代貨幣換算制度,對比現代看電視劇的情節,常常感到可笑,戲裡的古人們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這裡其實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中國古代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是很高的。制錢(即標準的方孔銅錢)一枚稱“文”,白銀和黃金按“兩”融錠,古代的錢自唐以上的各朝各代雖然單位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資料的。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一元錢等於一百分這樣明確。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二十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十八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以清代為例,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由此可知正常情況下,一兩黃金約可兌換八至十一兩白銀;一兩白銀大約可換到一千至一千五百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一貫錢或一吊錢就是一千文。
再以唐代為例,九品官月俸五石(相當於70公斤)米,上白米每石九錢五分、中白米每石九錢三分、下白米每石八錢三分、白麵每斤(相當於1。2市斤)九文,一石米貴賤都不會超過一兩銀子,由此得知,一個唐代的九品官的月薪相當於五兩銀子。
直至清代,一個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每月不足四兩銀子,而清末,一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計程車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