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5 頁)
個一米八出頭的彪形大漢,虎頭熊腰,黝黑的臉孔,洪鐘般的聲音,腰間掛著手槍,腰皮帶上插著一面小紅旗,手裡端著步槍。
他發話了: “上面我講了衝擊動作勇,猛,準的要領,現在來講狠字。”
他用手向前一指:“塹壕裡面就是敵人,我們對敵人要不要狠?”
“要狠!”
戰士們異口同聲。
“那個指揮訓練的是誰?”黎國維問身邊隨同的作訓參謀。
“二連長,崔永福。”
演練的高潮到了。
經過3小時的摸爬滾打,戰士們累得直喘粗氣,體力消耗很大,可是最後卻要表演最艱苦最緊張的衝擊動作。
只聽崔永福亮開粗喉大嗓動員說:“衝擊,是單兵進攻戰術的關鍵動作,是戰士必須掌握的過硬軍事技術。
衝擊講究六個字:勇,猛,狠,活,快,準。
勇,就是勇敢,前仆後繼,前面的人倒下了,後面的人接著上。猛,像老虎下山,在氣勢上壓倒敵人。
狠,就是敢於短兵相接,刺刀見紅,就是像抗美援朝的英雄們那樣,子彈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斷了,就用槍托砸。
槍托斷了,就用手榴彈敲,手榴彈打光了,就手陷牙咬,手榴彈彈體上有敵人的腦漿,嘴裡有敵人的耳朵。”
說完,他袖子一挽,身子一弓,兩眼瞪得滴溜圓,向“敵人”前沿猛撲過去,一路做著射擊,投彈,刺殺,格鬥動作,給戰士們示範。
演練結束時,黎國維高興地把崔永福拉到身邊,他握著崔永福的手說:“你是一個好連長,你把兵練活了!”
接著,黎國維一一接見參加表演的三班戰士,當問到戰士葉山虎的名字時,黎國維連連讚揚:“名字好,軍事技術好,像個小老虎。”
二.
以前部隊組織軍事比武,都是以單兵或班組為物件,較量個體軍事技能,此次則是以作戰單元為物件,建制連隊全員參與,整體參加比拼,檢驗綜合能力,較量整體水平。
過去軍事比武,多是讓指揮員和戰鬥員各自比拼,各論優劣。
此次比武,不僅比連隊官兵整體的基本能力,還重點檢驗了連隊軍官的指揮能力。
比武細則規定:連隊軍官考評成績佔連隊總評成績的30%。
連隊指揮員不僅要同時參加士兵全部比武課目,及所屬武器裝備的操作考核,還要參加專業指揮技能的全面展示。
在比武現場,沒有搭建看臺,沒有彩旗標語,只有一隊隊臉塗迷彩,身著偽裝衣的應考官兵,在演練戰場裡展示著各自的基本作戰能力。
由來自軍事院校和軍事訓練系統的專家裁判,實戰、對抗化設定比武課目,內容,較準確反映了連隊整體訓練和戰鬥力水平。
事實上,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部隊也一直努力用訓練提升戰鬥力,並創造了一系列以劣勝優,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游擊戰,地道戰,地雷戰,讓“小米加步槍”一次次戰勝“飛機加大炮”。
軍事訓練是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途徑。
新中國成立後,從上世紀50年代的正規化訓練,到60年代的“大比武”。
人民解放軍緊扣時代脈搏,緊隨戰爭演變,緊貼使命任務,軍事訓練手段,形式,內容等,已經並正在實現著一次又一次歷史性跨越。
血與火織就的美麗夢想,這個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練為戰,這是軍事訓練亙古不變的法則。
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的軍隊主要以步兵為主,他們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以戰教戰”,“戰教合一”,這時的軍隊訓練不重佇列,而重射擊,刺殺,投彈,爆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