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召對(第2/3 頁)
尚書陸樹聲出班奏道:“遵皇上旨意,今日平臺召對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儀式已備,恭請聖裁。”
皇帝答曰:“可,你每宣誥。”
司禮監掌印張宏即取出已經制好的詔書,宣誥道:“奉天承運,誥曰:隆古聖哲,都俞一堂。龍雲類從,魚水交契,故能翼宣至理。
躋世熙平,詩書之文可考也。漢唐以降,此道浸微。然而英誼側席,忠賢遇巷。宣室召問,柏梁和歌。延英之奏御有呈,崇政之議事不輟,垂之史冊,併為美談。
本朝自二祖開基,宣廟嗣統。法宮便殿,燕見非時;內閣平臺,幸御不絕。朕以幼衝之齡,克承大統,敢不敬天法祖,惕勵勤民?
今有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逢朕躬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輔佑三朝,皇考託以顧命;恭恪本職,聖學修明,而治具克舉。故特召卿於平臺詢政,以為曠典。欽哉!”
張居正出班接誥。跪地奏道:“主上平臺召對,洵為盛典。今臣蒙天恩,不勝欣戴。不能仰贊聖明萬一,尤不勝愧悚。”
皇帝回答:“卿忠誠謹恪,協贊勤勞,當得起。”
張居正叩頭道:“謝主上天恩褒勵。然平臺問政,孝宗以來不見於我朝,百官聞之,無不喜色相慶,謂復見孝廟時盛事,熙然有太平之望也!”
皇帝回道:“卿之意,朕已知之,當告於祖宗皇考。”
張居正叩頭道:“主上聖明天縱,臣不勝欣然雀躍之至矣!”
於是贊禮官讚道:“詣奉先殿、弘孝殿、神宵殿,百官先導!”
這一大段話,都是禮部提前擬好的,平臺禮制的制定,翰林院制誥學士和禮部諸官忙乎了好幾天,包括朱翊鈞和張居正的對話都是按劇本演出。否則,皇帝和臣子說話都是這般文言,卻累也累死了。
有明一代,皇帝和臣子往來辦公文書,都是半文半白,只有盛典時,才如此這般。
百官和皇帝到了奉先殿等祭祀祖宗的宮殿,朱翊鈞按照禮部安排,行禮告廟如儀,這平臺召對才進入下一階段。
在建極殿後身,有鎮宮之寶雲龍階石,乃是明成祖建設紫禁城的時候,從北京房山大石窩採取的一塊重達300噸的整塊石料製成,是紫禁城最大一塊石料,也是古代工程上的一個小小的奇蹟。
雲龍階石九條高浮雕的神龍,分為三組。散佈在長達五丈三尺、寬一丈、厚六尺五寸的整塊艾葉青石上。青石底部為海水江崖。
雲龍階石是皇帝御道,兩側各有不同方向的臺階數條。在長達近二十米的斜坡上,有三條百丈長的漢白玉欄杆環抱御道,將整個殿後面的雲臺分為梯田式的三層,欄杆下鑿有一千一百四十二個石雕龍頭,中有管道相連,是為千龍吐水,整個殿後蔚然大觀,壯麗宏美。
雲龍階石是外朝和內廷的中間線,也是御道的終點。在雲龍階石頂點,建極殿後門處,有一座雲臺門,隔絕內外。雲臺門兩側,建極殿有兩個小側門各自通向兩個不過數丈見方的小平臺,兩側石階相連,東側平臺即為此次召對的地點。
此時小平臺周圍已經用黃色帷幔圍上,以當寒風。其中已經設好御座,上有羅蓋。御座之前,設椅子一張,長几一個,並有地毯、三足鎏金香爐、獸頭暖籠等宮廷器物,不必細表。
皇極殿宣誥對答,朱翊鈞詣祖廟後,自雲龍階石御道而上,儀仗人等從旁引導,步入雲臺門東側的小平臺之上,轉向御道而立。
贊禮官宣旨道:“宣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覲見!”雲臺欄杆之下,盔甲鮮明的大漢將軍先三個一起大喊一遍,後十個、百個依次大喊,聲震全宮。
御道起點處,張居正攜百官肅立。待聽得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