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3 頁)
一個帝王的陵墓總讓後人修整,肯定不是好事。要麼是被盜墓分子經常光顧,要麼就是建築質量奇差,不得不整修。隋煬帝陵位於揚州城北六公里處的邗江區槐泗鎮雷塘北側。陵門經過歷代的修補,現在看上去氣勢很是恢弘。陵區正中,高大的石牌樓橫樑上寫著斗大的四個正楷字:&ot;隋煬帝陵&ot;。陵園佔地三萬平方米,從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門、雷塘、石橋、祭臺、神道、城垣、石闕、陵冢等。由於初始陵是於唐朝時所建,所以整個帝陵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墓冢為規整的平頂金字塔形,高十二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在隋煬帝安靜地躺在地下的歷史中,曾有過六次對他陵墓的修建與遷移。首先就是他的皇后和宮人以床板為棺,草草將其葬於江都宮流珠堂,是為初葬。後來,江都郡守陳稜感激隋煬帝曾對自己有過隋煬帝陵墓76
來龍去脈揚州市政府部門出資修復原樣,於2000年10月竣工。這是隋煬帝陵的第六次整修。楊廣死在揚州,並且多次下揚州。死在揚州,這似乎是他命中註定的。那麼,為什麼他對揚州有這麼深的感情呢?有歷史學家說,如果當時他不是跑到揚州而是坐鎮長安,隋朝的歷史肯定是另一個模樣。可他卻偏要在揚州就那麼藏著躲著,似乎他覺得自己就應該死在揚州。據史料記載,590年,楊廣調任揚州總管,任此職長達九年。當時,帝國給他的頭銜有太尉公、揚州總管諸軍事、揚州刺史等。在揚州期間,他覽盡名勝,很為這一方水土而深深折服,直到600年被立為皇太子後,他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揚州。當上皇帝後,他不顧百姓疾苦,頻繁下揚州,大概也源於那九年的揚州生活。隋煬帝陵不僅僅是楊廣,也是隋朝初期的一個寫照。隋朝的歷史功績和秦朝不相上下,它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初期的隋朝經濟發展,政局穩定,是有一定的功績的。但是,也正因為楊廣,隋朝如曇花一現般隕落了。楊廣生前的生活壯觀場面和隋煬帝陵的暗淡之間的強烈對比和巨大反差,就是一幅隋朝歷史的畫卷。當然,隋煬帝陵完全有可能不必如此寒酸,有了今天這樣寒酸的場面,完全是楊廣的性格所致。據說,就在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時,他仍不加收斂,依然奢侈殘暴,而且拒絕臣下的勸諫。從一件事上就能看出他的&ot;自信&ot;:他曾對侍臣說:&ot;別人說我只不過是繼承先帝的遺業,其實,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學,我也應該做皇帝。&ot;又說:&ot;我生性不喜歡別人勸諫。如果是達官,再想以進諫來求取聲名,我更不能饒他們。如果是一般百姓,我還可以饒他些,但決不讓他有出頭之日。&ot;試想,這樣一個剛愎自用的人怎會為自己的後路打算?他這樣的人只會向前,不可能後退。隋煬帝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ot;破釜沉舟、背水一戰&ot;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楊廣用他生前與身後天上與地下的對比給了我們一個可笑的談資,也給了我們許多值得反思的教訓。78
雖然,這位皇帝口口聲聲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實是唐陵中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宮搬上了山,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開闢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種新形式。
大唐盛世的縮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如今西安城西北面的禮泉縣,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叫九嵕山,大唐帝國巔峰時期的皇帝李世民的昭陵就在此山上。雖然,這位皇帝口口聲聲要薄葬,但言行不符,昭陵其實是唐陵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他把玄宮搬上了山,這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正因此,昭陵開闢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種新形式。昭陵的來歷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竇皇后。唐朝建立後,被封秦王,後來積極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親兄弟,並逼著自己的父親退位。在位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