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禁止盜墓的法律,在先秦應當已經出現。如《呂氏春秋》中寫道,當時對於&ot;奸人&ot;盜墓,已經有&ot;以嚴威重罪禁之&ot;的懲罰措施。《淮南子》說到刑法有&ot;竊盜者刑&ot;,&ot;發墓者誅&ot;的內容。《魏書》記載,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ot;有故冢毀廢&ot;,詔曰:&ot;自今有穿毀墳隴者斬之!&ot;這也是&ot;穿毀&ot;冢墓已經被法令嚴厲禁止的證明。唐代法律也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有關於對&ot;發冢&ot;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例如:&ot;諸發冢者,加役流;已開棺槨者,絞;發而未徹者,徒三年。&ot;透過刑法的內容,可知王族貴戚的墳墓,受到特殊的保護。而看守者在盜墓現象發生後也要受到嚴厲處罰,也是值得注意的。從《明史》的記載看,當時法律有嚴治&ot;盜墓之罪&ot;的原則。而《大清律例》有關於&ot;發冢&ot;的內容,對三十六種情形分別處罪。其條例計二十二條,內容備極詳密。據《新唐書》記載,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因安祿山、史思明於此初起反叛,而當地民眾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於是&ot;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ot;,然而適得其反,以致&ot;眾滋不悅&ot;,使民意更為傾向安、昭陵壁畫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縮影93
來龍去脈史而背離朝廷。這正是因為&ot;發墓毀棺&ot;的做法過於極端,與民眾傳統情感習慣不相合的緣故。《舊唐書》也記載,張弘靖&ot;發(安)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ot;。民眾的&ot;不悅&ot;,民眾的&ot;失望&ot;,都表現了一種對於&ot;發墓毀棺&ot;的做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傾向。《南史》記載,傳說張騫墓有人慾盜發時,就聽到作戰時的鼓角聲,盜墓者不得不驚退。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編》寫到:&ot;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ot;史書又頻繁可見盜墓時遇大蛇圍繞、崩雷晦雨等異象的記載。如果有人不畏懼這種保護墓葬的靈異警示,常常會遭致嚴酷的懲罰。《異苑》寫到,士燮墓常濛霧氣,屢經離亂,沒有人敢盜掘。晉時地方官溫放之前往發掘,在回程中即墜馬而死。袁枚《子不語》有&ot;掘冢奇報&ot;條,說&ot;以發冢起家&ot;的朱某發富人墳,石槨堅不可開,於是糾同僧人誦咒開槨,&ot;誦咒百聲,石槨豁然開,中伸一青臂出,長丈許,攫僧入槨,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墜地,琤琤有聲&ot;。朱某後來也&ot;以訟事破家,自縊於獄&ot;。類似表現盜墓惡報的故事還有許多。這一現象,也是民間否定盜墓的社會輿論傾向的一種反映。回過頭,我們再來探討李世民的昭陵,如果不是它殉葬品的繁多,它不可能遭到被盜挖的下場。在昭陵上,我們引申出盜墓的問題,無非是因為昭陵符合了盜墓賊的心理。無論世界發展到什麼程度,盜墓賊的最初動機都是為了獲得財寶。由此想見,李世民為自己營建的昭陵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是愚蠢至極的。雖然,他依山而建,但世間萬物總有滄海桑田的那一時。94
在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兩個性別的皇帝
唐高宗與武則天
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它也是唐朝諸陵中唯一沒有被盜墓賊光顧的皇陵。關於它的命運,無論傳說還是正史,都有說不完的話題。
盜不了的墓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
在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兩個性別的皇帝--唐高宗與武則天--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它也是唐朝諸陵中唯一沒有被盜墓賊光顧的皇陵。關於它的命運,無論傳說還是正史,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兩個術士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