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3 頁)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在他之前唐朝皇帝的陪葬墓,我們更會悲從中來。唐高祖李淵獻陵有陪葬墓六十七座,李世民昭陵有陪葬墓一百六十七座,唐高宗乾陵有陪葬墓十七座,即使是毫無功績的唐睿宗的橋陵,其陪葬墓也有十五座。與李隆基相比,以前帝王們還存留著當年的至尊王氣,在眾星捧月般的陪葬墓群裡享受著天倫之樂,敘述著君臣之情,而泰陵僅高力士一個老頭陪葬,李隆基真是太寂寞了,寂寞得讓人無法忍受。李隆基的葬禮是在孫子唐代宗主持下進行的,在泰陵玉冊所刻的初諡曰:&ot;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ot;可見,對玄宗的&ot;蓋棺論定&ot;,還是頗高的。但事實上呢,所謂&ot;大明&ot;,只說對了一半,由明而昏,才是他一生走過的歷程。這也就是他為什麼只有一個高力士陪伴的緣故。李隆基是個泰陵陵園平面圖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潦草的皇陵119
來龍去脈歷史時機選出的皇帝,他經歷了&ot;開元盛世&ot;和安史之亂,由此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間的冷暖和世態的炎涼,他感到一生中真正與他榮辱與共、患難相依的只有高力士一人,於是,遺詔中只讓高力士一人陪葬。也許,就在安史之亂前,他已經喪失了人心,被軟禁在宮內當太上皇的兩年,由他一手創造的大唐天下,和他共患難的只有高力士一人,&ot;從龍文武幾人在,丹心事主唯高公&ot;正是泰陵孤獨的寫照。泰陵的風景
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如果要找出中國歷史上最具備傳奇色彩的十位皇帝,那他肯定名列榜首。因&ot;開元之治&ot;,他把唐王朝推上巔峰;因&ot;天寶之亂&ot;,他又把唐王朝拉到幾致覆亡的深淵;一折&ot;長生殿&ot;,使他流傳千古;一曲&ot;長恨歌&ot;,又使他遺恨終生。這樣一個帝王,他的陵寢如何不能讓人神往?泰陵地處金粟山,金粟山位處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為五龍山之金脈,該山海拔716米,因為山上有碎石和金粟相似,所以被稱為金粟山。該山系自西南向東北方向伸展,諸峰羅列,呈環拱之勢;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龍踞鳳翔,遠望呈黛色,氣勢磅礴,雄偉肅穆,去霧蒼茫,真可謂&ot;蒲城八景&ot;之一的&ot;五陵閒雲&ot;。而泰陵玄宮就鑿於金粟山之陽的腹部(今椿林鄉唐陵村西北)。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因山為陵,唐朝十八陵中有十四座陵營建在&ot;孤聳回絕&ot;的山峰之中。這大概是建造者希望借人力所無法比擬的自然氣勢來抒發自己豪雄非凡的精神氣宇,同時也反映了唐代道教天人合一的觀念。從史料來看,為了將純自然的巍峨山嶺點化成無比莊嚴的帝王陵寢,當時的唐朝皇帝們便把石刻群和地面建築群按嚴格的格局佈列成一個絕對對稱、規整和諧的龐大陣容,用帝王(人)的精神去強化山(天)的氣勢,而這一舉措就規定了唐陵大地藝術的屬性。120
雲橫金粟倚蒼蒼,策馬重經輦路旁。山腹龍盤佳氣在,嶺頭鱗臥斷垣荒。玉環不返三生夢,石穴空遺萬古藏。洛水潺潺聲未歇,行人獨自憶蓮湯。--(明)趙晉:《泰陵行》
從泰陵所在省的《省志》來看,泰陵陵園建造時雖然很倉促,但經過宋朝的修補,如今我們看到的泰陵,其規模還是不可小視的。其陵內封地達三十八公里,為唐十八陵中最大者。陵區以玄宮為中心,依山勢構築陵牆,平面佈局分內外兩城,酷似京師長安,內城四周各開一門,其位置分別為:朱雀門(南),位於現保南鄉唐陵村西約五百米處;玄武門(北),位於現上王鄉嶺南村;青龍門(又稱東華門),位於現椿林鄉唐陵村東約四百米處;白虎門(又稱西華門),位於現翔村鄉東山懷村四百米處。四門及陵牆四角分別建有門闕、角闕,地面建築包括獻殿、下宮、闕樓、陵署等,殿舍連綿,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