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2 頁)
來龍去脈區的事實後上奏:&ot;今太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迎,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遙遠。&ot;據此,雍正皇帝決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並派出內大臣常明、尚書海望等人負責陵寢事務。從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營建,歷經八年後於1737年竣工,命名為泰山陵,簡稱泰陵。這座耗時八年的泰陵共花去清政府二百多萬兩白銀。從帝制社會的角度來講,泰陵就可解釋為:&ot;循理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ot;眾所周知,雍正對康熙後期更治廢弛,貪汙橫行的弊端十分憎惡,他繼位後,嚴明法紀,嚴懲貪汙,穩定了社會秩序,發展了生產力,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為乾隆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後世認為,他的陵寢用&ot;泰&ot;字命名是很符合事實的。泰陵景觀
在西陵諸陵中,泰陵是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園建築。一座飛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橋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築,橋寬1094米,87米長,拱高49米,由長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易水從橋下流過,春夏秋冬,嚴寒酷暑,碧水長流,清幽可愛,風光優美誘人,像一幅山水畫卷。陵區的最南端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餘米,長近三公里的神道,縱貫整個陵區。進入宮門,北側是具服殿,北面是三十米高的聖德神功牌樓,重簷歇山頂,黃琉璃瓦,內立石碑兩通,刻滿、漢兩種文字。牌樓四角有漢白玉石華表,滿刻雲龍浮雕。從此過橋是各種石象生,排列神道兩側,花紋圖案精細,形態逼真。北面有座叫蜘蛛山的小山,作為影壁,繞過影壁後即為龍鳳門,四壁三門,壁上有用琉璃製成的雲龍花卉。門北是神道碑亭,神櫥庫和井亭。接著就是東西配殿,殿後有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有馬道通寶城,城上有寶頂,下即為地宮。整個陵區結構緊湊,氣勢宏大,讓人望而生嘆。也正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泰陵的建造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不可思議。246
在建造中,最重要的建材是蘇州燒造的金磚、山東臨清的城磚、北京琉璃廠的瓦件、北京房山的石料、西南諸省的木料等。這些地方在雍正年間可就倒黴了。金磚是一種入窯燒制的細料方磚,因蘇州土質細膩,含膠體物質多,可塑性大,製成的磚質地密實,而且很容易從運河運到北京,當時雍正政府規定每個瓦工,一天只能制五塊磚。這是因為蘇州的金磚質量較高,慢工出細活。修建泰陵時,運夫們把金磚運到工地,還要把每塊約重四十斤的金磚磨到三十斤,使磚平滑如砥,以便砌時使磚縫很細。整個泰陵所用蘇州的金磚量並沒有詳細數字,但前後八年,估計總數量該不會少於幾十萬塊。當時用磚的主要來源除了蘇州,就是山東臨清的長形城磚了。乾隆二年(1737年),有個叫史法敏的大臣上奏說:&ot;泰陵工程需用臨清磚塊,據布政使鄭祥寶稱,通共解送過磚1577070塊。內除不堪用磚15469清西陵入口處石牌坊雍正皇帝的泰陵:金頭之謎247
來龍去脈聖德碑塊,漂失磚320塊,每塊奉部準給價銀1分7厘,計算共用銀4379兩。&ot;臨清前後共五次奉命燒磚,政府還僱民船運送磚,每塊運費是2分7厘。這樣算下來,清政府花在臨清磚上的銀子就達5萬兩。換作是今天,運送這麼多磚進京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更何況是交通並不發達的清朝。當時徵用的舟車數萬艘輛,役使過千百萬的人工。按政府的規定,搬磚上船及運輸,政府都要給付銀兩,但又規定建材如有損失,運夫們的錢就要扣掉。遇到倒黴的時節,運工們不但分文報酬拿不到,反要賠給政府銀子。瓦件出自北京琉璃廠,據工部尚書來保於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十七日奏章中所說,泰陵共用過琉璃瓦料392902件。從京師至西陵工所,共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