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以你們也應該尊重我和我的江山。並且,他對自己的這種反常行為很自信。--似乎很少有帝王對前朝皇帝的墳墓如此重視並且下大氣力不辭辛苦地膜拜。一般而言,大多數皇帝都會對前朝政權的人與事斬盡殺絕,害怕他們可能造反,那無疑是一種卑怯、狹隘的心態,康熙公開稱頌被取代的前朝皇帝的功績,只能證明他的聖明。數以上萬扈從皇帝謁陵的人,把他的一舉一動看在眼裡,能不從心眼裡臣服於新政權的開明、闊大?從這方面來看,孝陵還是英明帝王表示仁義的參照物。孝陵是否被盜過
毋庸置疑,皇家陵墓歷來都是盜墓賊們覬覦的目標。但奇怪的是,自明朝滅亡以後,明孝陵地面建築在歷次戰火中毀壞殆盡,龐大的孝陵地宮卻儲存完好。難道盜墓賊對朱元璋有好感而手下留情了?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盜墓賊只認財寶為親爹,朱元璋不過是墳墓裡的一堆白骨而已,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重視這堆白骨。那麼,明孝陵為何能在數百年間躲過賊手呢?據說從明亡後,孝陵被盜墓賊光顧的次數數不勝數,但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孝陵之所以至今儲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和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朱元璋所選取的孝陵地址,是在今天的獨龍阜上。許多年前,它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一般的皇陵建造方式,都是從山頂往下挖開一個深穴,然後讓人在裡面施工,施工完畢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與此不同,它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建造方法肯定是費財費力的,所以,它自然就堅固異常。現在可以猜測,如果不用炸藥根本不可能炸開它,但古代的盜墓賊並不知道這一點,他們從頂部向下打盜洞,如你所知的,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風景這邊獨好171
來龍去脈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群盜墓賊從洛陽趕往南京,他們集合了家族所有成員,下絕心這一次一定要挖開孝陵。清朝對孝陵的保護從乾隆時期開始就已經不再重視了,雖然沒有荒草淒淒的悲涼景象,但孝陵的確成了一座孤獨蒼涼的墳墓。盜墓賊很輕鬆地就找到了獨龍阜,並且在夜晚開始施工,向下挖掘。這在軍隊那裡都是浩大的工程,更何況是幾個盜墓賊呢。他們足足挖了半年,才挖了山高的五分之二,但他們始終找不到他們想要的。按照他們的理解,孝陵的空間是相當大的,也就是說,到了五分之二的位置,應該能碰到孝陵的外結構了。而他們不知道,孝陵是採用了橫穴式設計。即使他們知道這種設計,也不能挖到孝陵的外殼。因為朱元璋和他的設計師們把墓道偏向了一邊,這就是後人所定義的側墓道,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在設計上,孝陵的設計師們完全可以拿一個建築大獎。除了橫穴和側墓道,建築者們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還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這種本來應當出現在低窪的山澗中的鵝卵石不大不小,硬度適中,放在這裡不僅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防盜。有專家說,&ot;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ot;。孝陵有這樣的防盜措施,使得小盜墓賊只能望洋興嘆。但是,這一切設計在盜墓軍團眼中只是小孝陵地宮情況,據雲:&ot;明太祖山陵之制,皆預營,度務從節儉,器用陶瓦。&ot;但由於陵上地面建築豪華宏偉,&ot;務從節儉&ot;是難於置信的。朱元璋為建築自己的墳墓動用上萬民工,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採石於數十里外的黃龍山、青龍山。今南京麒麟門外的陽山,還有三塊當年無法運走的石碑坯料,碑身長六十米,寬十二點五米,厚四十四米,體積達三千三百立方米,重八千九百噸。碑座和碑帽分別重為四千噸和四千八百噸,如將三部分豎起來,這塊石碑將有五十八米高,其體積之大,工程之巨,是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