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頁)
那麼,我們回到影片,看看章子儀是否成功地塑造了母后這個角色。
作為母后,她無疑處於矛盾的焦點,一方面她是太子無鸞的情人,要保護無鸞,並且希望無鸞能夠重奪帝位,另一方面,她被厲帝佔有,被動地接受著厲帝的愛(這一點在後面成為敗筆之一)。透過母后對無鸞的訓斥,對無鸞的暗中保護等等,影片運用了足夠的細節表現了母后對無鸞的感情,這一點顯然是成功的。而另一方面,面對厲帝,母后則表現出一種堅忍,這一場戲尤其出現在母后當著群臣的面跪向厲帝,這無疑是也是成功的。
在我看來,章子儀所塑造的母后,無論從表演還是情節設計上都是很完美的,也是極為成功的。若照著馮導所說的,章子儀的成功就意味著影片成功了大半部,這話的確不虛。
但對於一部大片,章子儀的成功演繹畢竟是不夠的,而影片最大的敗筆人物則出現在厲帝身上,在這點上與葛優的表演沒有太大的關係,而與臺詞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即便臺詞有點現代化或搞笑,但並不影響劇中的人物塑造)。影片的前半部分,厲帝的殘暴與狡詐表現得很好,一些細節可以證明,例如對暗殺者的治罪,杖斃節度使,送玉雕與太常以及借練舞之時欲殺太子等都表現出厲帝一代梟雄的本色。但正是這樣,厲帝的愛情則顯得頗為蒼白。影片中厲帝開始之時對母后的細節所表現出來的大多是一種情慾上的佔有,這顯然符合梟雄本色,但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影片結尾處厲帝的自殺,給人的感覺是母后的背叛令他絕望了,使他成為了愛情的淪喪品,這顯然與前面鋪墊出的梟雄本色明顯不符。這種自殺是導演的一種自我否定,否定了前面辛辛苦苦確立起來的厲帝形象。因為我們看不到厲帝對母后的愛情,而厲帝卻愛情而自殺,厲帝這個人物則變得徹底失敗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至於影片中其它一些角色,太常,青女還有殷隼,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失誤之處。
所以,影片人物這一關由於厲帝的失敗而影響了全域性,也令一場夜宴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地驚心動魄,從而整個影片的故事變得有些荒誕。用句俗語,一馬勺壞了一鍋粥。
記得馮導在闡述本片的時候提到過兩個字“慾望”。那麼我們可以看影片中的慾望到底是什麼,愛情,肯定有的,還有就是對權力的爭奪。
這是一部關於愛情與權力的影片,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但影片這方面又犯下了大錯,最明顯的問題是用力過均,即一場夜宴,上的是葷素對等的菜,這是令人感到十分別扭的地方。
我們知道,愛情與權力有兩個即定的形容詞,尤其是這種劇情的背景下,五代十國也好,宮庭內幕也好,我們期望的是,即觀眾所期望的是愛情的悲劇或權力的殘酷。傳統的故事是權力的膨脹將愛情毀滅。雖然這是一個極為傳統的觀念,但不可否認,這是許多觀眾在潛意識中最樂於接受的故事主題。
但很不幸,影片並沒有完成這種走向,青女的愛情在權力爭奪下被玷汙了,在青女有限的出場細節中得到了充分演繹,也許由於青女這個角色十分地單純,所以令觀眾極為認可青女的愛情,所以青女誤服毒藥的時候,她的愛情死於權力也恰如其分的表現了出來,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關於厲帝與母后之間的愛情,前面已經說過了,那更是一種情慾的佔有,有利於塑造厲帝梟雄的形象卻不利於營造這份所謂的愛情,所以後來厲帝的自殺就顯得突兀了。第三段愛情應該是母后與太子無鸞之間的。
在觀影的過程中,筆者一直在考慮這段愛情是否真的存在,還是導演要強加於我們的。三年前,由於章子儀成為前任母后,令無鸞只能流戀于山水之間,這似乎有著愛情的背景,當母后與無鸞的第一場對手戲時,劍舞的確也是愛情的象徵,但再向下看去,愛情似乎突然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