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第二章 清日戰爭觀
21 近代軍備
近代清國軍隊
清朝建國以來,皇帝作為最高統帥君臨國家的武裝力量。清國早期的軍隊體系是八旗制,八旗軍的兵力總數20萬,最初,士兵成分主要由滿族旗人構成,後來不斷擴充,分為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三支。清軍入關後,組建了以漢人為中心的綠營軍,總兵力達50萬人。在此後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清朝的軍隊編制及教育一直沿用舊有體制,沒有改革和創新,到了清朝末期,軍隊已經退化嚴重,腐弱不堪,失去了抗敵禦侮的能力。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國注意到戰爭工具的落後,開始大力引進西方的先進武器裝備軍隊。到了清日戰爭時,由綠營軍演化而來的勇軍和練軍,在近代武器裝備下成為朝廷對外作戰的主力。而八旗軍作為朝廷傳統的御林軍,只負責皇室和京畿地區的安全。
勇軍始於嘉慶年間(1796‐1820),由地方武裝發展而來。勇軍不屬於國家正規軍,有鄉勇、楚勇、湘勇、淮勇,在平叛白蓮教反亂中有功於朝廷。亂匪剿滅後,大部分勇軍被解散,部分壯兵轉編為湘淮軍,並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赫赫戰功。練軍始於同治年間(1862‐1874),是從退化的八旗軍和綠營軍中選拔出的健壯士卒組成,改稱&ldo;練軍&rdo;。北洋大臣旗下的練軍,按照湘淮軍的&ldo;營哨&rdo;&ldo;餉章&rdo;整編軍制,招聘西方國家的軍事顧問訓練部隊,武器裝備較多採用西洋槍炮,成為近代清國軍隊的精銳。
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設立第一所海軍軍事學校&ldo;福州船政學堂&rdo;,1880年&ldo;北洋水師學堂&rdo;在天津開校。至清日戰爭前,&ldo;江南操炮學堂&rdo;、&ldo;天津武備學堂&rdo;、&ldo;黃埔水師學堂&rdo;等十五所軍事院校先後成立。1875‐1895年間,清國派往英、美、法等國的軍事留學生達百餘人。清國還組織翻譯了英、美、法、德、俄等軍事強國的兵制、軍隊訓練、海防配置、軍費開支、臨陣用兵、兵器製造、戰鬥操法等七十餘種軍事著作。北洋水師二十餘艘艦船皆任用有留洋經歷的人才擔任管帶,形成有西方海軍特徵的清國海軍。留學英國的&ldo;定遠&rdo;旗艦管帶劉步蟾,參考西洋軍制撰寫的《北洋水師章程》,成為清國艦隊的建軍宗旨,受到歐美海軍界的關注和讚賞。清政府還從歐洲聘用軍事人才,幫助訓練指導清國海軍。
清國軍隊有史以來實行傭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為了獲得軍餉。大多數士卒兵勇是來自沒有特權的貧困家庭,從軍成為窮人躲避飢餓、解決溫飽的一種特殊&ldo;職業&rdo;。傭兵制度下的軍隊沒有明確的服役年限,軍中老年、壯年、青年人混雜,士兵的年齡和經驗參差不齊,難以承擔相同的軍事任務。在長期和平的環境下,軍隊中滋生各種不良風氣,將士逐漸失去了實際作戰的能力。清日戰爭的實踐證明,清國軍隊已經完全沒有抵禦外來侵略的戰鬥能力。光緒三十年(1905),清國吸取清日戰爭失敗的教訓,仿照外國兵制進行軍制改革,制定出以&ldo;常備兵&rdo;、&ldo;續備兵&rdo;、&ldo;後備兵&rdo;三種兵役為代表的清國式兵役制度,但是仍然沿襲餉銀傭兵的制度。
1880年,李鴻章奉旨籌辦北洋海軍,大力採購歐洲近代艦船,興建海防要塞。李鴻章對建設海防體系頗有見地,主張&ldo;水陸相依&rdo;,他強調:&ldo;水師以船為用,以炮臺為體,若有兵船而無炮臺庇護,則兵船彈藥、煤、水耗盡,必為敵所奪。有池、塢、廠、棧而無後炮臺,亦必為敵所奪,故炮臺與水師極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