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威海衛之戰,日本艦隊三艘魚雷艇損傷沉沒、主戰艦無沉沒記錄。戰艦乘員戰死23人、負傷26人,艦隊陸戰隊員死2人、事故死2人、病死1人。1名自殺死者崎辰次郎,2月4日在威海衛港灣內偷襲清艦實施魚雷攻擊時,因魚雷發射管凍結不能及時發射,錯失良機而自責,於後日剖腹自殺。
大本營利用遼東半島封凍季節發動山東作戰方略,殲滅清國北洋水師奪取威海衛要塞,折斷了清國旅順、威海衛兩隻守衛渤海灣門戶的銳利犄角,達到了保障直隸決戰使用渤海灣通路的戰略目的。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向大本營請求,第二軍作戰目的達成後,期望早期返回遼東半島,大本營須及時調撥運兵船隻回送部隊。大本營考慮,輸送大部隊回歸遼東半島,可能會影響直隸平原大決戰的時期。目前山東作戰已經吸引了清國大批軍力,威海衛作戰結束後,如果狀況可能的話,第二軍從山東內地在陸上向直隸平原合圍。1月31日,大本營根據威海衛實際作戰進度狀況,考慮實施合圍作戰,後勤支援上會出現很大困難,同意大山司令官的早期見解。2月4日,大本營發出威海衛作戰目的達成後,迅速從海上撤回遼東半島的訓令。2月12日,北洋水師的降服大勢已定,前進中的清軍增援部隊也放慢了進軍速度。2月17日,清日兩軍完成全部受降交接,大山司令官命令部隊,以不與清國援軍接戰為度從威海衛撤軍。2月22日至3月1日,諸部隊返回旅順口,按預定計劃完成撤軍。
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在戰爭中的表現引起諸多非議,許多細節成為歷史懸案。戰後日本史學家分析,丁汝昌是農民出身的陸戰將領,本無海上作戰經驗,卻被任命為北洋水師最高長官,指揮亞洲最大艦隊作戰,在世界海戰史上實屬罕見。李鴻章與丁汝昌乃同鄉,丁靠裙帶關係被重用在朝廷早有異議。李鴻章對性情溫和的丁汝昌斥責不加顧忌,作戰指揮亦橫加干涉,導致丁汝昌在決策上縮手縮腳,難以實現其外海作戰之主見。作為清國艦隊的最高長官,實質上已經喪失了獨立指揮作戰的權力。丁汝昌上下關係人緣極好,當黃海敗戰受朝廷責難時,便有上下級官員挺身為之辯護喊冤。12月26日,英國《泰晤士報》報導:&ldo;丁汝昌提督因作戰不利被清廷革職處罰,清國艦隊任職的外國軍官聯合公開宣告,對丁汝昌的定罪和處罰不當,如若實施處罰,我等立即辭職。清廷聞知此況,立即發布敕令繼續留用丁汝昌指揮北洋艦隊。&rdo;
丁汝昌最終選擇了死,或許那是最明智的選擇。他一人的死,換來了數千人生存的希望。百年來歷史對丁汝昌的評價各有褒貶,論作戰能力丁汝昌非稱職的艦隊最高長官。但工作兢兢業業、品性溫良,對上忠於朝廷,對部下及受僱外國軍官以禮相待,受到將士的擁戴和尊敬,符合一個忠良軍人的形象。丁汝昌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代表人物,充其量只是一個愛大清國的愛國者,這是歷史無法選擇的政治立場。歷史沉重的一頁翻了過去,無論降將或愛國者之說多麼是非矛盾,丁汝昌畢竟用死的代價換來了數千人的生命,這些生命又衍生了今日新生命的價值。人性的邏輯,讓歷史再現丁汝昌受人仰慕的一面。
36 李鴻章馬關行
清日和談
1894年11月,朝廷開始試探和談的可能性,請求英、法、徳、俄國公使出面調停。11月5日,美國表示願意調解兩國間戰爭糾紛。11月21日,旅順口要塞陷落,在美國公使田貝(插rles harvey denby)的斡旋下,日本政府同意雙方在日本舉行會談。事實上這僅是日本在歐美列強面前作出的表面姿態,日本需要更多的談判籌碼。政府、軍隊、民眾在連戰連勝的狂熱情緒驅使下,一致主張擴大當前的戰果。
第66節:北洋水師降服始末(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