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 32 章(第3/4 頁)
,卻有一極有分量之人,對這官職提出了質疑。
冀北袁紹。
四世三公,名門望族,袁紹已經習慣了高高在上維持名族的地位與榮耀。他與曹操是交好,甚至是摯交,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能心寬到看著曹操地位在他之上。尤其是他的謀士們也恰到好處的提醒了袁紹這天子握在手裡的重要性,袁紹終於醒悟過來,一面調配兵力,一面令人送信給曹操,表達他對於曹操任“大將軍”一職的不滿。
“這袁紹反應真慢。明公這已經木已成舟了,他倒是想起來了,卻又著重在意這些細枝末節。”對於袁紹,郭嘉一直對此人是當真瞧不上的,不由草草掃完人的信件,便張口就是嘲諷。
“若本初不是好名之人,此事到反而讓孤不好辦了。”曹操說,“罷了,這大將軍的虛職就讓給他好了,位高權重又是眾矢之的,既然本初喜歡,孤定不相奪。”
“即使如此,明公又想任何職代替?”
“還有何職仍無人從任?”
“嘉記得,三公之一的司空一職……”
“那便是司空吧。”
於是在曹操府上還沒掛幾日掛熱乎的“大將軍府”的牌匾就這麼被“司空府”的牌匾取代,袁紹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這既掌不了實際兵馬只是名頭上好聽點的大將軍,而曹操則藉此安撫了袁紹免除了一場兵事,雙方都十分滿意,當真可喜可賀。
而之後進行的第三件事,雖然牽扯範圍不如官員的任免廣而深,卻著實掀起了許都城裡的第一場波瀾。
所謂“酒足飯飽思□□”,當政局稍穩,衣食尚足,有一個人群一定就會開始不遺餘力的發光發熱,那就是士大夫。當然他們所思的可並非什麼“□□”,而是提出要廣尋天下名士匯聚於許都,重新整理因為董卓燒長安而被毀去的古籍,統編於太府,宣聖人之教於天下。
於功,這弘揚儒學修整典制是君王甚至可以載入史冊的一項功績;於時,古籍的編輯整理必然會使大量的尊崇儒家傳統君臣之道計程車人入朝為官,這有利於打壓曹操的人而壯大劉協在朝中的勢力。劉協自然欣然應允,又怕曹操心知他的想法,便故意拐了個彎親自拜訪了荀,讓他與曹操相談。
其實荀聽到這位少年帝王的話,也半是無奈。這分心思太表層了,他一聽便知道聖上在想些什麼,主公又怎麼可能不清楚。但的確於出身於書香門第的荀來看,此事是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再加上帝王之命在此,荀還是很樂意的為他走了一趟。
然後,就和他預想的一樣,曹操既一瞬間就明白了劉協打的什麼主意,也微一思索就點頭應允。
“此事本就是件佳事,再說了聖上不放心我曹孟德也是應該,且讓他邊試邊學吧。不過現在正是多事之秋,孤實是無暇,此事便由文若你與聖上商量進行便是了,不必再過問孤的意見。”
荀的事情真論起來,比曹操還要多得多。這麼說,就是曹操明知聖上想抓權還故意放權了。
荀望向曹操的雙眸若星河般燦爛。他就知曉自己所想無錯,主公始終未曾忘記與他共同匡扶漢室的志向,乃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非如春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主公有尊君之心,聖上又對自己有所倚重,自己定要互為周旋,讓聖上放下戒心。
明明忙的晝夜幾乎顛倒的荀卻一絲疲憊都沒有,在曹操這裡得到他的態度便又匆匆忙忙的回尚書檯佈置處理去了。早與曹操說要來拜訪這司空府新居卻比約定時間姍姍來遲一個時辰的郭嘉踏進來時,正聞到屋中經久散不去的蘭花香。
“文若來過了?”
曹操就把剛剛那事和郭嘉說了下,態度卻和與荀相談之時完全不同。
“許都怕是要熱鬧了。奉孝,]蛸衛該如何行事,你應該明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