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當希特勒在1940年的夏天裡,未能冒險對英國作決定性的打擊時,他也就喪失了唯一的機會。他不能再等待了,只有在這個時候,他還可以冒險去發動一個&ldo;預防性戰爭&rdo;,以消滅俄國的威脅,而暫時不必害怕在西方受到敵人的牽制。
事實上,這也就等於說因為他不願意接受侵英的冒險,結果反而作了更大的冒險‐‐即兩面的戰爭。同時拖了那麼久才終於放棄了入侵的計劃,希特勒也就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當中,德國很可能獲得一個最終的解決。這種延遲是一個永遠無法補救的損失。
9月底&ldo;海獅&rdo;作戰取消後,第38軍恢復了正常的訓練。渡海的裝備都撤入了港口中,在英軍空襲下,它們早已損毀了許多。在這個時候我們對於希特勒有關俄國方向的意圖還一無所知,他的最後決心可能是在以後才下的。直到1941年春季,我才聽到一點風聲。那時我正調了一個新職。
第八章 裝甲軍長驅直入
1941年2月底,我在海峽岸邊交卸了第38軍軍長的職務,改任第56裝甲軍軍長,它正在德國內地成立軍部。對我而言,總算是滿足了一個心願,因為早在西線戰役開始之前,我一直很想指揮一支機械化部隊。
當然以軍長的地位,事先是無權過問對俄戰役的一切問題的。我個人是到1941年5月才接到作戰命令,也不過是指示我這個軍屬於哪一個裝甲集團軍而已。
所以對1941年對俄作戰的一切實際指導,我不能象對西線戰役那樣的加以評論,因為西線作戰計劃的最後形成曾經受到我個人的影響。
不過,我想有兩個因素可以加以探討:
第一是希特勒所犯的錯誤‐‐如果別人都沒有犯錯誤‐‐那就是對俄國的資源和紅軍的戰鬥素質估計過低。因此,他的一切想法都是假設可以在一個戰役中就用軍事手段把俄國打倒。即便這是可能的,但要達到這個目標,還必須設法使俄國同時發生內在的崩潰。可是希特勒的政策卻恰好適得其反。他在東歐佔領地區的政策由蓋世太保執行,完全抵消了軍事當局的一切努力。也就是說,他的戰略政策是希望用最快速度摧毀俄國的制度,而他的政治行為卻恰好與此目標完全相反。在其他戰爭中,政治和軍事領袖在目標上發生差異固然常有,可是這次的情形卻又不同,因為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領導權都握在希特勒一個人手中。結果是他在東線的政治措施完全違反了戰略要求,於是喪失了一切可能速戰速決的機會。
第二個因素是在最高階層‐‐即希特勒與陸軍總部‐‐之間未能獲得戰略上的統一。這種批評對全盤作戰計劃和1941年戰役的執行都同樣適用。希特勒的戰略目標主要是以政治和經濟考慮為基礎。其內容為:1佔領列寧格勒(他認為這個城市是布林什維克主義的搖籃),利用這個手段,他認為還可以與芬蘭人攜手支配波羅的海。2佔領烏克蘭原料地區,頓涅茨盆地的軍備生產中心和高加索油田。他希望佔領這些地區即可使俄國的戰爭經濟完全崩潰。
反之,陸軍總部卻認為必須首先擊敗紅軍,然後才能征服和守衛這些重要性毫無疑問的戰略地區,他們認為只有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才能遭遇到俄軍主力,因為這個城市是俄國權力的焦點,那是這個政府不敢冒險丟棄的。這又有三個原因:1比起1812年的情形,莫斯科現在已經真的變成了俄國的政治中心。2如果在莫斯科以東和環繞該城的軍備生產地區喪失了,那麼至少可以使俄國的戰爭經濟遭到嚴重損失。3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從戰略觀點來看,莫斯科恰好處在俄國歐洲部分交通網的中心。該城如果喪失,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