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2/3 頁)
也認清了陸軍總部或希特勒都並無意圖抄襲施裡芬計劃的全部觀念。施裡芬在擬定其計劃時,是以徹底完全擊敗整個的法軍為著眼點。他的目標是用一個大迂迴行動,肅清向北延伸的敵軍,等到肅清了整個法國北部之後,就應繼續向下壓迫直到巴黎的西面為止,把敵軍的全部向從梅茲(tz)透過弗斯格斯(voss)山地直達瑞士邊界為止的反正面壓迫,強迫敵人屈服投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在阿爾薩斯寧願冒險接受最初的挫敗,同時更希望敵人會向洛林發動一個攻勢,於是憑藉他們自己的行動,便足以使德軍的大迂迴作戰獲得完全的成功。
相反,1939年的作戰計劃卻不包括著一種使戰役獲得勝利結束的意圖在內。它的目標是非常明白的:( 一) 部分的勝利‐‐擊敗在比利時北部的盟軍兵力,( 二)地理上的收穫‐‐佔領海峽海岸以當作未來作戰的基地。
也許當勃勞希契上將和他的總參謀長在擬定1939年的作戰計劃時,他們心中是記著老毛奇在德國總參謀部普法戰史教科書中的導言裡所說的話:
任何作戰計劃對於與敵軍主力第一次遭遇以後的發展,都是沒有確實把握的。只有外行人在一個戰役的發展過程中,才會以為他能把原定的計劃,在所有各種細節上,都能有系統地執行,直達其預定的結論為止。
假使陸軍總部在擬定計劃時是以這種理論為基礎,那麼其意義也就是說,它保留著一旦當第一目標‐‐在比利時北部右翼方面的區域性勝利和海峽海岸的佔領‐‐已經達到之後,有決定是否和使用何種手段繼續進行攻勢的權利。
不過根據我在左森接受作戰命令時所聽到的一切訓示,我卻又不能不假定陸軍總部是認為在法國戰場上獲得決定性戰果的機會是異常的渺茫,姑不說是完全不存在。以後陸軍總司令和他的總參謀長卻曾經多次到我們集團軍群總部中來視察。從他們的態度上也更增強我這種印象,因為當我們一再堅持著認為有爭取總體性勝利之必要時,他們對於這種意見卻始終不曾加以認真的注意。同樣,我也懷疑希特勒本身在當時是否真正相信在這個所設計的作戰過程中,有把法國完全擊敗的可能性。事實上,他所主要關心的問題,可能是他回憶到當我們在1914年的攻勢流產之後,結果發現甚至於想向英國執行潛艇戰爭,也都缺乏必要的基地。所以他現在特別重視此種基地的獲得‐‐換言之,即佔領海峽海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