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1/4 頁)
用超感比照著自己和父親的大腦,裡面根本就沒有太多的可比性。‘嗯,我的大腦是最佳化過一次的,應該用原來沒有最佳化過的作樣本來比對才可以吧!’
把最佳化之前的資料調出來,王峰開始仔細地比對起來,用了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王峰雖我發現了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沒有發現父親的大腦有什麼異常之處。
王峰用超感掃描了下那個女護士的大腦,也來跟自己父親的大腦進行比對,不一樣的地方也很多,‘為什麼都是人這大腦裡面不一樣的地方怎麼這麼多呢?’
王峰琢磨著,就把這附近區域之內的人的大腦都掃描了一遍,來比對其中的異同之處。
這一比對,王峰有了一個大發現,每個人的大腦跟別的人都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從大的結構上來說沒什麼區別,但是微觀上千差萬別,但不管差別有多少,有一些微觀結構團卻是驚人的一致。
為了更進一步地來驗證自己這個發現,王峰乾脆就把自己周圍兩千米之內的所有人的大腦都納入自己的取樣範圍之中,並運用動態資料建模與訊號分析的方法寫了一個比對程式,來總結他們之間的異同率,以期發現不同人大腦之間的穩定結構和可變結構。
時間分分秒秒地過去,程式在無聲地執行著,不斷地掃描和比對產生的資料峰谷,讓王峰腦中的想法愈加清晰起來,因為從結構團上來說,穩定的結構指向的是丘腦、海馬、垂體、新老皮層的各個功能區域核心部位……這不由得讓王峰有了處理核心與儲存器這樣的聯想。
又過了一陣子,更加明顯的資料特徵峰值讓王峰心中已經肯定了這種想法的意義。王峰先把這個想法擱置在一邊,開始研究另一型別的資料峰值,那就是一些異常高頻出現的突觸組合,這些突觸組合表現了相當的穩定性和極大的覆蓋面,可以說是基礎的組合,用有限的基礎組合更進一步組成多層級的更加複雜的組合,這種情況讓王峰想到了語言,想到了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來組成單詞,進而形成句子、文章甚至整本兒的書……
‘難道這種基礎的組合就是大腦的底層語言嗎?’王峰尋思著,可是這種基礎組合的數量還是很龐大的,足有上萬個!又如何去解析它呢!
掃描已經結束了!王峰想了想,只能化繁為簡去研究其中的一部分,而皮層的語言區則是自己最熟悉和最容易驗證的區域,他準備就先拿這個區域開刀,看這個區域之中的最具覆蓋潛力基礎組合是什麼。
單取了這個區域作為樣本抽取空間之後,得到的分析資料很快就出來了,基礎突觸組合的數量急劇減少到了原來的二十分之一不到,只有不到五百個!而由這些基礎組合形成的次級高頻組合分散到了上百種之多,而這些次級高頻組合的覆蓋能力互想之間基本相當,都能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最高的一種甚至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五!
而這些次級高頻組合的樣本數量,則再次減少到一百個以內。這個資料讓王峰更加確認了自己的想法,‘類語言表達模式’這種說法十有**是可以成立的。
為了更進一步驗證自己這種猜想,王峰琢磨了半天,決定用腦袋裡面的所有中文資料,對這個區域進行次級高頻突觸組合的活動驗證。
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可行的實驗,比如想到‘瓜’大腦裡面的記憶暫存區的突觸活動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就象是電腦硬碟裡面的資訊被調進記憶體一樣;再想到‘水’,也會有相當的突觸活動……這樣經過一定的數量的樣本驗證之後,跟漢語言相關的次級高頻突觸組合就能被確定了。當然了,這個過程的運算量是相當大的,王峰肯定不會傻到自己一個一個來驗證,只要想出一個簡單的程式讓大腦去能動的執行就可以了!
程式很容易搞定,因為驗證程式本來就是簡單的程式,只有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