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未雨綢繆(第1/2 頁)
曾華、劉真各自騎著摩托,汪情騎摩托馱著汪伯,向桐漯河賓士而去。
來到桐漯河邊,汪伯帶著大家來到了河灘上。
桐漯河面寬約60多米,河水清澈見底,無聲汩汩流淌。小魚不時從卵石或水絲草裡突然竄出來,自由自在地戲水、覓食。兩岸樹木成蔭,芳草萋萋。此時此刻的桐漯河,象一個文靜的小姑娘,羞澀溫柔,漂亮大方。一陣微風吹過,河面泛起漣漪,如同小姑娘露出了淺淺的甜笑。
汪伯指著對岸前方約30米、彎曲如弓的地方說:“曾書記,你們看,前面河水拐彎處,象不象一把彎曲的鐮刀。我們管那叫鐮刀灣。上游奔洩而下的河水在那裡拐彎回流,水流往下逐漸平緩下來。”
曾華凝神前望,對岸前方不遠處,形如彎刀,刀後筆直如把,河堤上長滿了馬尾草,青石藤和各種不知名的草,稱之為鐮刀灣恰如其分。數個碩大的石頭矗立在河床中,河水從石頭邊流過,分成幾條支流。自此之後,河床中的卵石從幾百斤到幾十斤逐步變小,象一片片魚鱗鋪滿了整個河道,充滿了詩情畫意。
汪情感慨道:“別看此時的桐漯河象個未出閣的姑娘很平靜很美麗,但每年5、6月發大水時,滔滔洪水,如猛龍奔騰洶湧,挾裹著大石、樹木、雜草,勢無可擋,吞噬一切。桐漯河畔就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漫過河堤,蓋過良田,水淹最深處超過一米。”
汪伯手指順著桐漯河自上而下劃過,聲情並茂說:“想當年,我組織青壯勞力清理河道,修整河堤。一年一小清,三年一中清,五年一大清。”
“我們附近幾個村聯合行動,把河床上的大石頭炸碎,硬是靠肩挑手提,板車拖斗,把卵石拉走,把淤泥清淨。”
“柏城公社也組織兄弟村的勞力前來支援。幾百人在河道中唱著歌兒,喊著號子,戰天鬥地,蔚為壯觀。”
“96年發生百年未遇的大水,桐漯河洪水安然無恙透過,沒有淹兩岸一分一厘的農田。”
汪伯在曾華的攙扶下,領著大家沿著河道往下檢視,水流越來越緩,河床越來越高。大約走了2公里,河水懶洋洋地幾乎靜止不動。一座六米寬的拱橋凌空跨越桐漯河。
汪伯站在橋面上手指著前方說:“前面叫鯉魚灣。人民公社時,修了一條水壩,建了幾十米高的水塔,既能讓下流的龍形村等10多個村子的農田旱澇保收,又保證了對岸灣子裡、楊家衝的高岸田灌溉用水。”
汪伯無比自豪地說:“桐漯河兩岸良田千頃,溝渠縱橫,灌溉方便,旱澇保收。夏秋季節,碧波盪漾,金葉飄香,經濟發達,群眾富足,被冠以寧山‘小香港’。前來參觀學習取經的人絡繹不絕,也是普通民眾休閒拍照留影的勝地。”
曾華等來到鯉魚灣壩,從這裡往下二百多米處,地形開始變陡,河水直流而下,衝出了柏城鎮。
汪伯指著殘留的水壩,遺憾地說:“人民公社解散後,鄉政府成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又撤區並鄉建鎮,為民服務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淡薄。水利設施也就慢慢地荒蕪,被拋棄了。”
“後生仔,你看,壩前淤集了十多年來泥石,幾乎與壩口齊平了,失去調水洩洪的功能了。”
曾華上下來回地看,皺著眉頭說:“上游運卵石,下游清淤泥,工程量不小啊!”
一旁的汪情接上話語:“曾書記,桐漯河需要清理的河道長2.5公里,河床深挖一米左右,土石方約有一萬多方。挖運土石方,每方價50元,需資金50多萬元。”
“鯉魚灣清淤,用攪拌機械順流衝下,需資金2萬元。如用挖機抽泥泵則要5萬元。”
曾華凝視身旁的汪情,饒有興趣地問道:“汪情,你是水利專家?”
汪情憨笑著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