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1/5 頁)
輕敵者,況以逸待勞,以主待客,難易判然,安能必勝?周主知進而不知退,
此其所以損兵折將,棄械耗財,而卒致廢然自返也。若張藏英之浚河築城,
正以守為戰之計,可進可退,綽有餘裕,胡馬不敢南來,兩河可以無患,謂
非良將得乎!史彥超恃勇而死,張藏英好謀而成,為將者於此覘休咎,為主
者亦可於此判優劣焉。
……… Page 262………
第五十三回 寵徐娘賦詩驚變 俘蜀帥得地報功
卻說周主榮既敗漢卻遼,遂思西征南討,統一中國。當下召入範質、王
溥、李谷諸宰臣,及樞密使鄭仁誨等,開口宣諭道:“朕觀歷代君臣,欲求
治平,實非容易,近自唐、晉失德,天下愈亂,悍臣叛將,篡竊相仍。至我
太祖撫有中原,兩河粗定,惟吳、蜀、幽、並,尚未平服,聲教未能遠被,
朕日夜籌思,苦乏良策,想朝臣應多明哲,宜令各試論策,暢陳經濟,如可
採擇,朕必施行,卿等以為何如?”範質、王溥等,齊聲稱善,乃詔翰林學
士承旨徐臺符以下二十餘人,入殿親試,每人各撰二文,一是“為君難為臣
不易論”,一是“平邊策”。徐臺符等得了題目,各去撰著,有的是攢眉蹙
額,煞費苦心,有的是下筆成文,很是敏捷,自辰至未,陸續告成,先後繳
卷。周主逐篇細覽,多半是徒託空言,把孔聖人的修文德、來遠人二語,敷
衍成篇,不得實用。惟給事中竇儀,中書舍人楊昭儉,謂宜用兵江淮,頗合
周主微意。還有一篇崇論閎議的大文,乃是比部郎中王樸所作。略雲:
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
平之之術。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
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
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
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 用能
去不能以審其材,恩訊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
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
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
者,願為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為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即與天
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
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
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
弱,則所向無前矣。攻虛擊弱之法,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南人懦怯,
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可乘
虛而取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
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
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若其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
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惟幷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
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方
今兵力精練,器用具備,群下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