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2 頁)
在療養所大概有四百名患者,六棟病房,編號上避開不吉利的&ldo;第四病棟&rdo;,第一到第五棟屬於舊大樓,第六與第七棟則新蓋好不久,恐怕是因為《結核預防法》修正後,面臨可能會增加隔離收容的患者,作為對應處置的一環而增建病房大樓。謙二遷入的便是新建的第六棟。
謙二在戰爭之前曾為了探望哥哥輝一去過一次結核病醫院。當時負責照護病人周遭事務的&ldo;護理婦&rdo;(大多是中年女性),一般而言都是患者自行付費僱用的。制度變革後,在內野療養所中不容許私人付費的護理婦,改由護士巡視病房。
病房為八人房,與謙二同寢的患者,計有兩名教員、兩名警官、一名勞動基準監督官,以及兩位其他病患。其他的病房也類似如此,在第六、第七棟新設病房中,大部分都是教員與公務員。療養患者年紀大多在三四十歲,像謙二這種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並不多。
日本的社會福利行政,採取由個人提出申請後才能利用福利制度的&ldo;申請主義&rdo;,只要不知道資訊,沒有進行申請,即便有這套福利也享用不到。內野療養所中教員與公務員佔多數,原因之一可能是公務員們更容易接觸到這些新制度的相關資訊。沒有這些公家機關資訊網路的貧困者,時間與生活上都缺乏餘裕,即便國家有這套制度,許多人也不知道相關的利用訊息。
謙二進入療養所之後,大概接受了一年左右的pas(對氨基水楊酸,para-ao-salicylic acid)與tb1新藥治療。pas容易造成胃腸不適的副作用,不舒服時只能先停止服用,等副作用過去了再重新開始。
謙二進入療養所的初期,正當結核病治療的摸索階段。到一九五〇年代中期,作為特效藥的抗生素鏈黴菌素(streptoyc)開始臨床應用,但在此之前只有類似pas之類的化學藥劑運用於治療。
以盤尼西林為嚆矢的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開始採用。抗生素與雷達一樣,都是同盟國的新技術,在傷兵治療上發揮了絕大效用。盤尼西林在二戰之後也在民間使用,在戰爭中的一九四三年分離出了鏈黴菌素,並在戰後上市,成為有效對抗結核菌的抗生素。但在一九五一年的日本,此藥品仍屬於貴重藥物,謙二說&ldo;不可能輪到我這種偏遠地區的貧困患者&rdo;。
謙二吃了一年左右的化學藥品,緩和了病情的進展,並在一九五二年接受了胸廓成形外科手術。此手術使用與氣腔療法相同的原理,與利用鏈黴菌素等內服藥殺死結核菌不同,而是把遭結核菌入侵的病灶以外科手術的方式完全去除。
因為與氣腔治療類似,應該從過往就有這種手術的想法。恐怕戰爭中外科手術更加發達,而因為利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阻止感染化膿,醫生得以施行更大型的外科手術,類似去結核菌的大手術也得以實現。
只是,去除遭結核菌感染的部分,自然會縮小肺臟,降低肺活量。患者術後體力必定會減弱。外科手術中必須切除肋骨,當病灶肺葉去除後,只會再生如細枝般的細骨,結果便是在患者背部留下大片傷痕,並且導致身體歪曲。
換言之,接受外科手術,等於只能剩下一片肺葉。即便如此,這仍然可以治療被稱為絕症的結核病。
接受手術後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我自然知道。但在醫生的推薦之下,為了讓病情有所進展,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同意接受手術。這項手術只採取部分麻醉,且切除七根肋骨,右側肺葉幾乎全遭摘除,當醫生拿著鋸子切割肋骨時,實在痛不欲生。
對醫生而言,這等於在嘗試新的療法,帶有一種實驗的性質。因為只有部分麻醉,所以手術中可以聽到醫生們的對話。前輩的醫生們,對施行手術與旁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