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同樣屬於這種協同一致嘗試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城鎮商店街。距離片山家最近的車站是西武線山谷站(現在的丸之內線東高圓寺站附近),車站附近就有名為&ldo;共榮會市場&rdo;的商店街,街道上方搭有可遮風避雨的拱頂(arcade)。街道寬度可讓行人透過,兩側都是一樓為店面、二樓為住家的住商混合店鋪,林立著魚店、蔬果店、針線雜貨鋪等商家。當時的東京,零售商店的店家們為了與百貨公司對抗,也出現過聯合出資搭設拱廊街道、共同籌組商店街的案例。
依據謙二的回憶,經營天婦羅店的輝一,擁有庶民的開朗性格。他參加了由公營市場青年們組成的棒球隊,還留下了穿著棒球制服的照片。此外,在高圓寺舉辦盂蘭盆會舞時,他還會在臨時搭建的高臺上,配合《東京舞曲》的祭典音樂,負責敲打太鼓。
譜於一九三二(昭和七)年的《丸之內舞曲》,隔年更改標題與歌詞成為《東京舞曲》,並錄製成唱片發行,成為東京的&ldo;當地歌謠&rdo;。
根據謙二的說法:&ldo;對隔壁裁縫師一家這種土生土長的東京人而言,一邊唱《東京舞曲》,一邊跳納涼舞蹈,實在充滿了鄉下人的俗氣感,他們其實很看不起這種活動。這種祭典會風行起來,或許也說明瞭東京市內已經聚集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了吧。&rdo;
穿著棒球制服的輝一(中間)
一九三二年七月,從佐呂間被帶來東京的謙二轉學進入杉並區第三小學校,成為一年級學生。小學內男女分班,每一學年四個班級當中,兩班為男學生,由男老師指導;兩班為女學生,由女老師指導。謙二也買了日式的雙肩背書包(ransel),但其實是裡面夾著厚紙板、外面包上人造皮的產品。
學校的班級裡混有零售商店、工匠職人、臨時僱傭等家庭背景的孩子們,當然還有被稱為&ldo;月薪族&rdo;的中產階級的小孩。在謙二的記憶裡,同學中已經沒有父母親是農民的人了。至於&ldo;月薪族&rdo;學生所佔的比例:
記得不是很清楚,大概有四成吧。若能對照畢業紀念冊,光看服裝與臉孔就可以分辨出來。
當時的學校,不像今天這樣採取平等主義。我到畢業為止,從來沒參加過才藝表演會。擔綱演出的大抵都是&ldo;月薪族&rdo;的孩子們。現在的話都是全班學生共同分配任務,當時卻沒有這種考量。戲劇演出是為了讓地方上有權勢的來賓觀看,而非給自己雙親參觀。何況自己的外祖父母都忙於工作,原本就不可能來參加這種表演活動。
大概是五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在校園內玩耍後去洗臉,只有&ldo;月薪族&rdo;的孩子們才拿得出手帕擦手。路過的女老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ldo;某某君很有教養喔。&rdo;而我們這些非中階級的孩子們也只是想著&ldo;有手帕就是好的嗎&rdo;,其實也沒什麼自卑感。
臨時僱傭或擺地攤的家庭,比起片山家這種開店鋪的零售商人家更貧窮。謙二也曾看過攤販的孩子們跟著雙親一起拉人力拖車的場景。隔壁裁縫師一家人原來居住在深川的老家,附近有許多朝鮮人,是二戰之前唯一有朝鮮人當選眾議員的地區。不過居住在高圓寺的謙二,卻沒有見過朝鮮人或中國人的印象。
沒有店鋪的地攤商人,沿著附近的青梅街道,每逢週末就擺攤成為夜市。週末以外的時間,就去應聘臨時僱傭賺錢。這些攤販們靠著一張嘴叫賣香蕉或者鋼筆,邊拍著攤位木板助威邊叫賣,叫賣方式如下:&ldo;來喔來喔,這鋼筆,因為工廠遭火災,搶救時半路掉進水溝泡了水,賣相看來不好,實際上是貨真價實的高階品。買到賺到喔!&rdo;
&ldo;因為大家都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