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5 頁)
業的蓬勃發展。2004年,中國共生產了212部電影,其中包括10部數字電影。這一數字是1996年到2002年間平均產量的兩倍。
在電影的年產量方面,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好萊塢和印度寶萊塢的第三大電影製造市場,並且這一市場還在日益壯大。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2006年釋出的資料,中國的電影總票房達到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億元。電影業的總收入為億元,比2005年增長億元。2006年的總票房收入中,有55%來自國產影片。
隨著中國加入WTO,外國資本也進入了中國電影放映產業。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允許外資與本土公司合作設立合資電影院,合資電影院的註冊資金規模不得低於600萬元。
2005年,時代華納與上海影視集團合作,建立了其在上海的第一家合資影院。華納公司投資2800萬元,擁有49%的股份。然後,華納在北方找到了自己的第二個合作伙伴——大連萬達實業有限公司。萬達在上海、天津、大連、武漢都有自己的影院。截至2005年年底,華納兄弟先後在國內各城市經營了8家影院,共有67個影廳,14449個坐席,成為當時中國排名第一的多廳影院發展商。然而2006年11月,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突然對外宣稱,由於受國家文化政策調整的影響,華納決定在中國撤資。
根據廣電總局的數字,2007年,除了正在建設的82家影院之外,中國的影院總數為1325家,擁有3034個銀幕——平均428477個人共享一個銀幕。而在2006年,美國共有6000多家影院,37700個銀幕——平均8100個人擁有1個螢幕。
高票價是影響中國電影產業的另一個瓶頸。
30年前,中國人還習慣於看免費的露天電影,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廣大人民。30年後的今天,去電影院成了老百姓眼中一種略帶奢侈的娛樂消遣。
“票價高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巴蜀松在其2005年撰寫的《中國電影產業投資報告》中指出。
這份報告援引了《新京報》和新浪網於2005年進行的一項調查。該調查顯示,經常光顧電影院的人平均年齡在18到35歲之間。其中,的受訪者認為50元的票價太貴了,80%左右的人認為票價應該定在10元到20元左右。
在美國,一張電影票的平均售價在8美元左右,約佔美國人均月收入的1/400。而在中國,2007年的平均票價是70元,佔每個家庭月收入的1/20。
另外,盜版DVD的泛濫也是影響中國和美國電影產業的一個主要因素。雖然中國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盜版DVD市場上,一張電影光碟的售價僅在5到8元錢,這無疑大大消減了人們去電影院的動力。同時,在盜版DVD市場,中國人還可以買到很多不能在大陸正式發行的影片。
張冉/文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手機:當奢侈品變成必需品(1)
徐峰仍然記得21年前拿到自己的第一部手機時的情形。
那是1987年的11月,一個在廣東郵電局工作的親戚告訴徐峰,局裡為了支援即將舉行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準備推出100臺手機。如果徐峰有興趣的話,他可以幫忙辦理。徐峰當時20多歲,很喜歡嘗試新事物,於是立刻決定買一臺玩玩兒。然而這看似不經意的決定卻意外地使徐峰成為中國的第一個手機使用者。
“當時郵電局的人還不知道這手機應該賣多少錢,他們叫我押下了一張2萬元的支票,先把手機拿走”,徐峰迴憶道。
21年前徐峰拿走的手機遠非我們現在熟悉的小巧裝置。那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