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治理江東的政治、經濟、貨幣制度(第3/4 頁)
金銀布帛,全部耗盡,又當如何?”
張昭有經世濟民之才,聞言立即猜到孫策言下之意:“將軍是說錢貨不通之事?”
孫策非常鄭重的點頭:“我雖然對經濟瞭解不多,但亦知道,若是沒有貨幣,商品經濟必然規模有限。全靠以物易物的商業往來,不僅水平低下,亦限制了繁華髮展。”
張昭手捋鬚髯,微微頷首:“將軍所言,乃國之常情。自董卓霍亂朝政,錢貨不通久矣。如今亂象之下,想要復通錢幣,恐怕不易。”
孫策陽光爽朗,笑著說道:“這無妨,我從未想過一夕之間,便改易此困境。我們可以錢貨並行,先在小範圍施行。”
“錢貨並行?”
孫策解釋道:“如今通行的貨物無非兩種,其一是布帛,其二是谷糧。”
張昭點頭:“洪範八政,食為政首。一曰食,二曰貨。這衣食住行四項,前兩者乃是民生要務,關乎百姓生死,州郡平寧。”
孫策笑著說道:“那我們就鑄造新幣,持幣便可到官府兌換布帛或者谷糧,子布以為此項錢貨是否可通?”
張昭認真思考了一下,鄭重頷首:“民生饑饉,若持幣到官府便能兌換谷糧,不論如何民間都會一試。”
孫策反倒擺了擺手,說道:“民間如何且先不管,新幣我還未打算直接在州郡發行。”
“那將軍是打算?”
孫策沒有直說,而是問了一個其他問題:“我營中將士及工匠安置情況如何了?”
張昭也沒有著急,從容回道:“將軍只率將士及工匠萬餘人從歷陽開赴至吳郡,這些青壯行進開拔皆十分順利。如今程校尉及凌司馬正在以水路從歷陽及牛渚營將百姓男女萬餘人遷往吳郡。”
魏蜀吳三國都幹過遷百姓數萬口到自己麾下的事情。
這個組織能力,當下還是能完成的,孫策並不擔憂。
他倒是對另一件事比較感興趣:“如今水軍共有多少艦船?”
張昭翻了幾頁,找到剛統計好的資料:“將軍東據長江,收流合散,營中所有船隻大小共四百餘艘。每次往返可運輸三千餘人。”
每次運輸三千餘人,不用一個月,就能將孫策部下男女萬人從歷陽、牛渚營一帶轉運到吳縣。
尤其這裡面的歷陽難民,呂範在歷陽開倉放糧,有壯男、壯女各數以千計,在歷陽已然安置不下,正適合運送到吳縣與將士一同安置。
所以孫策笑著對張昭問道:“將士、工匠、難民皆欲安家立業,子布以為其安家之本是什麼?”
張昭若有所思,他才可經邦,很快就將這一切的脈絡聯絡起來:“將軍是打算給將士和工匠分發新幣,讓其持幣自行到官府兌換所需糧食、布帛?”
沒錯!
這就是孫策一直醞釀的改革貨幣之法。
如今大漢積重難返,天下貨幣亂成一團,如果在原有體制內修修改改,孫策這點實力投入進去,完全是杯水車薪。
所以他乾脆不破不立,另行一種新的貨幣。
孫策自信的說道:“我們不再推行五銖錢,半兩錢之類按稱重計量的銅錢。而是推行新幣,統一為江東通寶,貨幣等值通行,不再計重稱量,改按數字計算。”
“我打算給士兵、工匠皆發放薪俸,一名士兵月俸150錢。然後錢價以糧為錨定,一石谷糧30錢。”
孫策確定這項貨幣制度可以推行下去的,因為這幾乎就是簡化版的糧票、布票制度。
但他又對增強孫策實力有其他幾項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就是這成倍數的放大了孫策的後勤實力。如果按大漢通行的俸祿制度,給一名縣令發糧一個月一百石,一名士兵發糧一個月五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