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選拔猛將,周泰起於行伍(第1/4 頁)
將士們熱情高漲,士氣如虹,孫策便大笑著說道:“善!那我就說一下這吃肉的標準。這幾項,你們任何人,滿足任何一項,都可以過來吃肉。”
“第一項!”
“任何人讀過書,識文字或者懂數算,不論其傷殘與否,不論其男女老弱,哪怕垂髫稚子,都可以過來分一塊牛肉!”
讀書人,在這個時代可真是太缺了。
江東文明遠不如中原,更是奇缺無比。
匱乏之程度足以讓後世人瞠目結舌!
江東的縣長、縣令們很多都不識字。比如東吳名將潘璋,出了名的潑皮、無賴、惡霸、混球,也得擔任西安縣長。
黃蓋倒是識字,不過他一介武夫,擔任石城縣縣長時,自己都說:“令長不德,徒以武功為官,不以文吏為稱。”
可就這種打仗的武夫,也先後擔任了九個縣得縣長、縣令。
所以在這個時代,讚賞能臣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治下興辦學校,推廣教化。
治理地方尚且如此,軍中就更別說了,東吳的丈育將軍們,比比皆是。
現在的軍中最位高權重的司馬蔣欽,那就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貨。
後世人都不敢想象,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居然是個文盲莽夫!尋常人,敢把軍隊託付給這種智力值個位數的莽夫嗎?這跟典韋、許褚、樊噲之流有什麼區別。
孫策打算在軍中教導將士們識字,不求他們都跟呂蒙一樣成長為大都督,至少也讀得懂兵法,肚子裡增加點墨水,所以自然重視讀書識字的人才。
聽完孫策所言,將士們面面相覷,這個時代唯德唯賢可以服人,但他不唯才是舉啊。
男女老弱甚至孩童都可以因為識字而吃上牛肉?
軍中士卒、豪傑部曲們都沒想過這種事。其他婦人學的也是繅絲、織布,有點條件的是學彈箜篌,極少有人會去學文字。
但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賢士。
軍中五千人,出身、來路形形色色,很快就有人從各個佇列走出,問道:“將軍,我在塢堡裡讀過《四民月令》,識得一些文字,在哪寫字?”
《四民月令》是東漢指導豪強、莊園一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專著,是地主經營的家歷。豪強組織生產,顯然也需要部曲讀這個書。稀稀疏疏出來的人群中,有十幾人都表示自己讀過這本書。
孫策笑著說道:“風憲都督那裡準備了沙坑跟蘆葦,你們識字的都過去寫吧。只要能寫出風憲都督提問的字,就算合格了。”
這個時代要在軍中推廣教化,的確是苦了點。
但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著名的成語,畫荻教子。說的就是大文豪歐陽修小時候家貧,他母親用蘆葦在地上寫字教他讀書。
用這種土方法,一介女流能教出大宋最頂級的文豪、政治家、宰相、太師、楚國公!
孫策覺得自己未必就不能在軍中也教出幾個國公、列侯來。誰說推廣文教一定要有紙墨筆硯?
黃蓋小時候家貧,嬰丁兇難,辛苦備嘗,但仍心懷壯志,常揹負薪,以砥礪自己,刻苦求學,學書疏,講兵事。
也就是他小時候家裡窮的,差點要把他溺嬰在水裡。別說紙了,他連竹簡可能都沒見過,一樣在學校旁邊的泥土裡學會了讀書識字。
人有雄心壯志,能砥礪奮進,就是比其他人更有機會改變命運。
苦心人,天不負。這些在艱苦亂世中仍然堅持學習,充實自己的的一百二十七人,皆分上了一塊牛肉,並且被單獨編為一隊,從此之後直接受孫策都率。
這些人的待遇,撓的其他人心裡癢癢的。
一頭牛,被分走了一百二十七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