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故事.緣由.動因(2)(第2/5 頁)
種請求,那些賺了錢的老闆很有些發愁,畢竟自己能力放在那,十幾二十個人他可以幫襯一下,幾百上千人他怎麼幫?
可是江南地區嘛,大家都是瞭解的,其農村地區的宗族觀念雖然比不過潮汕等南方沿海地區,但卻比北方根深蒂固多了,因此眼見著父老鄉親相求,許多人也實在拉不下臉來拒絕。
於是乎,一些人便取了個巧,直接讓全村成立一家公司,然後透過自己這些年攢下來的人脈,給村裡面拉來了一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承包業務……比如城鎮保潔、比如綠化養護、比如河道保潔、比如物業管理,比如凍肉分切等等。
然後有意思地事情來了。
這些業務雖然都是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藍領業務,但利潤卻也不算低,再加上江浙地區的農村人能吃苦不說,腦子也非常靈活,於是幾年下來,倒也逐漸做的風生水起,並且在相關領域也有了一定的名氣。
原始積累差不多完成了,那麼這些公司定然要謀求發展啊。
於是乎,根據自身的情況和資源的不同,這些企業紛紛搞起業務延伸和產業升級起來。
,!
雖然延伸的業務五花八門,但整體來說,大致分為四個方向:
第一種,依託領頭人原有的業務渠道,以外貿業務為導向,實現一村一品的出口外向型業務,並且致力於做大做強。
第二種,是藉助自己的區位優勢,全心依託上海、杭州、蘇州等一線城市的商品分發業務和巨大的本地消費市場,承接一些中間加工和分裝環節……雖然做的還是力氣活,客單價也便宜,但勝在量大,因此倒也很是賺了些錢。
第三種,是利用領頭人對市場的敏銳觸覺,開始拓展一些新領域的業務……比如後來的某東,被無數養花人恨得咬牙切齒的“宿遷大學”,比如那幾家快遞企業,全都是這一型別。
第四種,則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第三產業上,然後把資源整合優勢發揮到極致,在旅遊、房地產、信託、供應鏈金融這些領域玩的花活齊飛,利潤不夠的話,甚至連看上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總之,這種來自基層的摸索方式,很快就被國內的那些專家高度重視起來,甚至在改革開放進入到第42個年頭的時候,強村公司模式被正式寫入江浙地區的官方檔案中,由此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所謂獨行難,眾行遠。
鑑於村級公司後期運營難度大,江浙地區的主管單位在發現強村公司的積極意義後,立即出文鼓勵強村公司採取村村聯建,或者入股縣鄉級聯合發展平臺;以便整合優勢資源,拓寬業務範圍。
而事實上,這一做法很快地就收到了效果。
以故事裡餘杭某個叫做永安村的村子舉例,這個村子地處杭州西郊,2017年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85萬元(是集體經濟板塊的收入,而不是指這個村子一年只有這麼點收入),成立強村公司後,透過依託杭州強大的旅遊客流量,搞短線遊+農文旅融合,集體經濟一飛沖天,僅僅三年時間,就實現營收超500萬元;
吃到了甜頭後,永安村又從“一村謀富”,拓展到“報團共富”,與周邊村組建了新的強村公司,在短短的時間裡,就成立了90餘家不同細分類目的強村公司,並實現營收約152億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村可以透過這些強村公司創收660萬元,最低的村子也有100萬以上的新增營收。
可以說,有了主管單位的幫扶和支援後,這種靈活性和彈性巨大的強村公司模式,在極短時間裡就爆發出巨大的潛力,讓無數在之前被視作毫無價值的沉睡資產得以甦醒,進而在充滿想象力的各種創意中變成了金疙瘩……這無疑是證明了集體經濟框架那種與眾不同的生命力和活力,很是給國內一些歷史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